泉州杂谈 036:一峰书院的典故
一峰书院,旧址在泉州一中,是为纪念明代理学家、状元罗伦(号一峰)而创建的书院。
明代翰林院编修罗一峰因上书言政,触怒了宰相李贤,被到泉州任市舶司提举。此时当明朝已实行海禁,泉州对外交通和贸易开始走向没落,市舶司提举实际上是一个闲职,罗一峰因无公可办,在梅花石旁边、现泉州一中校园内建草堂讲学。
任职期间,罗一峰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将市舶司移往福州,对繁荣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推动泉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罗一峰在泉州任职期间为民造福,赢得泉州各界的广泛钦敬与爱戴。
(泉州一中大门)
泉州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关于罗一峰浪子回头及孝敬弃父的故事。据说罗一峰幼年并不聪明又好嬉戏,不喜欢读书。有一天,父亲出个“天”字命对,他茫然不知所对。此时母亲正在旁边哺他妹妹吃奶,急忙用手指地示意,恰好地上有一摊鸡屎,他夺口答曰:“天”对“鸡屎”。父亲气发昏,再出一个“父”字命对,他又结舌不能答。母亲用手指着自己,恰好手指头触在乳房上,他连忙答曰:“父”对“乳房”。父亲见此,气急败坏,认为儿子如此不堪,今生已无望,竟弃家当和尚云游四方去了。罗母受此打击,便专心教子,罗一峰也痛改前非,发奋图学,后来终于考中状元。
十多年过去后,正值罗一峰母亲寿辰,罗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好不热闹。忽然大门口来了一个老僧,门役以为是一般托体化缘的和尚,便施以一斗米,老僧不收,又施以千贾铜钱。也不收。老僧仅递给一张字条,要求转呈提举老爷和老太太掉头飘然而去。及至灯灭客散,门役才将老僧的字条递给罗一峰,上面有一首诗云:“一别家乡十八秋,斗米千钱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罗一峰读罢大惊,急向母亲禀告,知是罗父无疑,遂派人在城里四处寻觅这位老僧。结果在今一峰书院附近的观音庙一峰寺里找到了罗父,便迎入衙,遂夫妻团圆,父子相认,奉养以终。
这里讲述的是教子恨铁不成钢、浪子回头金不换、孝敏弃父、为人父母不必过多地操心子孙的未来和幸福的故事。
明嘉靖八年(1529年),福建提学副史御提出罗一峰曾“谪居于是地,而尸住之典未举”,提议建祠纪念,因而逐渐形成后来的一峰书院。书院建成后,延聘乡绅进士先后掌教,泉州名儒张岳、顾珀等都曾在此讲学,名噪一时。当时书院一侧有一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古有“梅石开,状元来”的谶语。久而久之,一峰书院也有梅石书院的别称。
一峰书院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曾经重加修葺,并因其地靠近清源山,一度易名清源书院。
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发起对书院重修扩建,并更名为“梅石书院”。据载,旧时书院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祭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
梅花石
民国时期,梅石书院旧址上先后创办了泉州农业学校、泉州师范、昭昧国学专修学校。1942年,创办晋江县立初级中学,400多年的旧书院再次响起琅琅读书声。
1952年,该校正式定名为“泉州第一中学”。
学校西边梅花石,见证着自一峰书院到泉州一中数百载的漫长历史。人们以“梅筋石骨”形容侨乡名校泉州一中的人文底蕴,“片石梅花喷异香”的育才及耕读精神一如既往地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如梅之韧、似石之坚”的“梅石精神”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更是成为我从意大利到中国的30378公里单人骑行的精神动力。
(骆中钊与作者交谈)
作者简介:刘海翔,2002届泉州一中校友,出生于1983年,福建泉州人,曾先后在澳门理工学院和华侨大学就读,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用两年多的时间,独自骑自行车3万多公里,途经15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后,又开始环中国骑行,并于2017年完成最后一站台湾环岛之旅。
(左7为作者刘海翔)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超人的旅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