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校史上独具特色的一页
——为庆母校70华诞而作
陈英友
母校泉州一中(原晋江县中)创办于1942年春,历经风风雨雨的70周年,作为她的一个普通学子深感可敬可庆。
母校从来就是一所公立的重点的普通中学。创办初是初级中学,直到1947年秋才开始有高中部而成为完全中学,这类型同其他公私立中学差不多一样。但在校史上她却具有独特的一页:那就是1945年春秋两个学期附设过一年制简易师范科一斑50人而已。有人说这是空前绝后的事,难怪有时被人遗忘。
回忆母校创办头三年,已有了初中一、二、三组毕业生。直到第4年的1945年因鉴于小教师资缺乏,才决定在校里兼办简易师范科一班。人数只限于50人。招生条件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肄业生。可是在抗战中却有500多人投考。为什么这么多人呢?从学生及其家长的角度考虑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者认为考上简师班免交学杂费,在校膳宿也不要交钱。(有人称师范为“思饭生)而且毕业后即可以分配工作当小学教员有个职业。特别是男学生更有一条非常根本的重要思路是,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作为师范生和当教员不会被“抓壮丁”可以延缓服兵役。所以有人说,简师简师名简实不简。
抗战中的母校兼办简师班也是一件极其拖累的事,一切因陋就简。没有教室只好借用北帝庙后殿。三面墙壁没有一个门窗,夏热冬暗,没有电灯照明,也没有什么通风设备。男生宿舍是由原来出储藏间搬出来用的,女生宿舍是在校门口租用民房。男生身穿破旧黑色中山装作为军训校服,脚踏稻草鞋。女生身着蓝色衣配黑裙。一日三餐吃的全是红糙米煮的一干两稀饭,吃不饱穿不暖。有时学校没有米煮,同学们便集体连夜到粮食局长家里造反,天天过着战斗生活。但埋头读书,不敢有所懈怠。
简师班居简而行简,其教学课程没有一册属于师范学校极正规课本。各科教材全是由各任课老师根据实用原则自编的讲义。例为陈奕尚老师所教的《教育史》、《教育学》、《学校行政与管理》、《教学原理与方法》、《儿童心理学》等,都是从他在厦门大学教育系的学习笔记自编讲义,让学生课堂听讲和课外自学用的,他讲所有这些学科比简师普师的教学程度还要高,也可以说是大学程度。因此,简师班在当时的泉州《大众报》上曾经被人著文戏称为“特别大学”,还有的老师说这些学生对于大学文科要求的程度,经过考试证明一般是可以接受的……
1946年春,简师班多数毕业生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6年的历史了。其中有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特别教师,也有的再升大学后成为大学教授,有的参加中共地下党革命工作,成为国家部级和地方各级机关干部,也有海外个别企业家等。几十年来简师同学们各奔前程,不负母校所望,一般聊可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