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1987届校友张帆——勇闯商海扬帆起航,反哺社会芳名远扬
发布者:校友处 阅读次数: 12738 2020/12/22 18:52:09

泉州一中1987届校友张帆——勇闯商海扬帆起航,反哺社会芳名远扬

张帆先生,泉州一中(原晋江县中)1987届校友,杰出校友,泉州一中泉州校友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现任福建宏帆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千禧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泉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泉州市鲤城区人大代表、澳门闽台总商会名誉会长、福建省侨商联合会副监事长、泉州市致公党经济委副主任、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会长等。


图片1(1).jpg

 

张帆先生热心至诚,事业有成后积极回报社会,回报母校。2014年,捐资50万设立泉州一中宏帆校长奖励基金(2014-2024),作为泉州一中泉州校友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张帆先生勇担责任,以身作则,倡导发动泉州校友会建立“千人千元”奖教奖学助学基金,75周年校庆时带头并发动校友捐款助建地理生物园等,每年教师节带领泉州一中泉州校友会捐款捐物慰问母校教师,力求百川成海,竭尽全力助力母校发展。

张帆先生古道热肠,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激励泉州一中全体师生努力奋发,不断进取!


【人物名片补充介绍】:

张帆:泉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泉州市鲤城区人大代表,

澳门闽台总商会 名誉会长

福建省侨商联合会 副监事长

泉州市致公党经济委 副主任

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 会长

泉州市鲤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会 会长

香港泉州温陵侨商联合会 会长

泉州市鲤城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

泉州市致公党鲤城副主委

泉州市首届侨界青年联合会 名誉会长

泉州黎明大学董事会 常务董事,

泉州市第一中学泉州校友会,董事会 副董事长,

泉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会长,

泉州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

泉州市公安局网情民意观察员

泉州市工商总局特邀监督员

 

转文1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会长张帆:描绘22年工艺品宏图,勇闯商海扬帆起航

1


人物名片——张帆: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 会长、黎明职业大学董事会 董事、福建宏帆集团 董事长


2


人物印象——勇闯商海

凭借着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张帆一次次地勇闯商海。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市场经济的活跃与无限可能性吸引着他,作为90年代的大学生,他离开体制内工作勇敢创业,瞄准时机创办工艺品公司;他因为一张订单的流失大刀阔斧地改革,直接对接外国客户,获得了市场主动权;他注重研发,让产品更富生命力。

如今,张帆的事业多元发展,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感受到他创业之心的激情与澎湃,同时,他感恩生活,热心慈善,热爱故乡,担任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会长。回首创业之路,他张开风帆,乘风破浪,航行商海。


图片2.png

 

3


创业故事——

下海经商 乘风破浪

1990年,从黎大工民建专业毕业的张帆被分配到鲤城区住建局,“安心工作、安稳生活”这或许是大家对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所定义的归属。而捧着“铁饭碗”的张帆看到了市场的商机,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家人也很支持他。思维敏锐的他开启了人生新的轨迹。

当时,建筑行业是张帆最为熟悉的行业,以此为突破口,张帆当起了钢材买卖的中间商。“当时一个晚上能赚几百块,最多的时候甚至能赚上千块。” 在基础道路状况较为落后的年代,很多个乌黑的夜晚,张帆骑摩托车带着货赶往工地。回忆起那段经历,张帆感慨万千,觉得自己福大命大。

聚沙成塔,积累了一点资金后,张帆在当时泉州繁华地段打锡街开起了服装店,小生意做得很火热。但赚差价、进货开店并不是长久之计,张帆的目标是创业做实业。1996年,拿着仅有的几万元,张帆把目光投向了工艺品市场,开始了工艺品创业之路。

泉州宏帆艺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刚开始是做陶瓷工艺品,我没有资金买设备招工人,就自己设计产品,求着工厂帮忙做样品,把样品带去广交会,借亲戚展位的角落摆放,有了订单再求着工厂帮忙生产。”说到后来工厂的雏形,张帆感慨道,就是他筹钱搭盖的一个简易厂棚。“当时工厂在泉州一中附近,工人只有11人,我一个人也充当着多种角色,从包装产品到装车,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

创业之初,产品出厂后回款慢,为了企业发展,张帆注重研发,又需要不少资金投入研发,宏帆艺品资金链非常紧张。他回忆起一件小事情,如今记忆犹新:“有一年公司的技术骨干等着1万元奖金回家过年,我那时竟然都拿不出来,打电话跟兄长借钱才发了奖金。” 

从1996年到2000年,公司稳步发展,订单越来越多了,为日后的枝繁叶茂打下了基础。从泉州一中的简陋厂棚,到浮桥的五层厂房,再到如今江南高新园区的厂区,见证了他创业之路的成长,张帆的事业与梦想一同起航。


图片3.png

 

突破重围 蓄力发展

泉州工艺品行业发达,丰泽区曾有“树脂之乡”的美誉。曾经有数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6%的树脂工艺品产自丰泽区的树脂企业,这意味着全世界每3件树脂工艺品中,就有一件是泉州制造。因为树脂量大利润较高,创业不久,宏帆艺品就专注生产树脂工艺品。

专注研发,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张帆看来,“资金投入研发,我们生产的产品就更有优势,也更有价值”。到1999年,宏帆艺品已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紧跟市场的研发与创新让宏帆艺品迅速在行业内崛起。无论经历了2003年非典疫情对产业的影响,还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浪淘沙,宏帆艺品每一次都逆流而上,靠着研发在商海中拔得头筹。

宏帆艺品的树脂工艺品以出口为主。早期,一批产品出口大多是通过内地的外贸企业对接港台贸易商,再通过港台贸易商与外国进出口商对接,最后才进入到国外的商超或进口商店。1999年,宏帆艺品研发出一款新产品,被一家美国企业看中并通过外贸公司定下了近200万元人民币的大订单。这本属于宏帆艺品的订单,外贸企业却将订单和图纸一并给了另一家树脂企业。

在失去大订单的气愤与心痛中,张帆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线掌握在别人手上,不愿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张帆立马召集员工开会,大刀阔斧改革宣布产品不再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公司自营外贸,直接对接美国进口商。直接切断所有外贸出口公司,等于自断后路,如果没有订单,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这样做确实有风险,但我们必须走这一步,才能自己掌握企业的生命线。”张帆开始苦学英语,也广罗人才。后来,张帆要求企业要直接对接到美国终端零售商,至此,宏帆艺品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的树脂工厂,不是国内的外贸公司,不是港台贸易商,而是美国的进口商。

2000年开始,张帆远赴美国谈合作。他回忆起第一次出差到美国的经历:“为了不麻烦忙于家事的接待者,刚到美国的第一晚,在人生地不熟的郊外旅馆,找不到餐厅,饿了一个晚上。”正因为他能吃苦、待人真诚,在美国慢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正是销售渠道的优化与打通,让独自掌握了企业生命线的宏帆艺品获得了市场主动权。

凭着当年壮士断腕的决心自营外贸,宏帆艺品闯过了往后一次次的行业危机。近年来,泉州工艺品行业发展寻求转型升级,在困境中求突破。宏帆已经完成从工厂模式到工贸结合的转变,产品涉及树脂、陶瓷、玻璃、家具、太阳能、数码电子等。与宏帆同样规模的树脂工艺企业很多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但宏帆艺品一直在发展壮大。“现在,朋友们总会问我企业如今怎样了,我知道大多数人并不是关心企业的发展状况,而是担心我的企业是否倒闭了。”张帆笑着说,“他们不知道,近几年来,宏帆艺品每年都保持15%的增长,今年公司贸易部门预计增长可以达到25%以上。”

企业一直在健康发展,张帆居安思危,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据悉,宏帆艺品的合伙人制度改革已经开始执行,并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张帆介绍,“我相信,合伙人机制改革完成后,我们的企业团队将更有活力。”


温陵侨商 会聚香江

温陵侨商,会聚香江。11月18日,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成立庆典暨香港泉州温陵侨商联合会第四届董事会就职典礼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张帆荣任首届会长。此前,张帆已加入香港泉州温陵侨商联合会多年。

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的成立将为在港的鲤城乡贤搭建起一个新的团结与发展平台。会上,在港鲤城乡亲们欢聚一堂,畅叙乡谊,共谋家乡发展大计。同时,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和泉州农商银行、泉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举行结谊签约仪式。

香港与泉州是“一带一路”沿线中的重要联络纽带。作为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首届会长,张帆表示,将继续秉持“联络乡情,共创商机”的创会宗旨,团结乡亲,紧抓时代机遇,投资兴业,带动更多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在泉州聚集,实现自身事业发展和家乡发展的双赢。


图片4.png 


多元发展 感恩生活

创业22年,张帆立足本业,多元发展。2013年,张帆把目光投向了高科技行业,在深圳成立麦逗科技有限公司。据介绍,麦逗科技将秉承着“创意生活 科技同行”的设计思想,追求“极致生活,引领时尚”的消费理念,自主研发制造时尚生活电子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全新、变革、优质”的创意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张帆有着建工行业科班出身的背景,集团旗下的宏帆置业有限公司致力于房地产、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

风雨兼程,心中有爱。在采访中,张帆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太太,“男主外,女主内,我出差较为频繁,公司和家庭的很多琐碎事务都是太太在负责。”同为大学同学的太太给予他很大的支持,默默地陪伴,在商场上携手前行,并肩作战。张帆还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如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数学系就读,而该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很多人找他讨教育儿经,“在女儿小的时候,我在日常生活中一有空就时常陪伴她,和她探讨一些科学和历史的故事。”

而今,在闲暇生活中,听音乐,看书和游泳都是张帆坚持的兴趣爱好。

不忘初心,回馈母校。2013年,事业有成的张帆成为黎明职业大学董事会董事,捐资助学50万元。张帆用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延续黎大情缘。

 

4

人物对话——

商报记者:作为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会长,您有什么期望?

张帆:很荣幸担任会长一职,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香港泉州鲤城同乡总会将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联络乡情,团结进取,共创商机,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为香港和家乡的繁荣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泉州商报

                                                               记者:魏婧琳

                                                              编辑:杨文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文2】              校友“反哺”为母校发展助力

----访泉州一中杰出校友张帆先生

蔚蓝的天空里,一架飞机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上下翻飞着各种花式,它抗拒着地心引力,对抗着强劲的风速,与气流进行搏斗。而此刻,空气里和煦的阳光,阳光下一群少年控制着手中的遥感,让飞机一个筋斗划过人们的视野,也从一个个少年的眼中划过,逐渐在眼前渐行渐远。这一晃便是三十年。

追忆往昔少年 无悔青春年少

2017年,是张帆先生从一中毕业之后的第三十个年头。在我与张帆先生的电话访谈中,他清晰有力的话语随着电流,道出了三十年前的故事。

先生回忆初中时,刚从三中转校而来的他,对环境很陌生,成绩也不算很好。而对于当时一中的学校地位而言,他在学业上的压力,可见一斑。但好在,少年生机勃勃,精力充沛,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甚至加入了学校的航模队,也就是文章开头描写的那般。最终结果喜人,一群少年们奋力拼搏,拿到了省级名次。可想而知,这段经历充满着青春快乐,以至于少年们的友谊延续至今,在经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少年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后,仍然能守望互助。这便成就了2017年八七届三十周年的年段同学聚会。而这些人都有了一个无比亲切的名字——八七届校友。

以奉献之心任职 以感恩之心助校

2013年12月29日上午,在泉州一中泉州校友会第七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上,张帆先生担任了会长一职。他致辞说道:“将团结、带领校友会的其他同志,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力争在学校创业发展的新征程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说道做到,传承了“梅石精神”的张帆先生,在他任职后的五年里,同校友会全体成员一起,为一中的发展铸造了坚强的后盾。其个人更是在一中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捐资成立“永祥”教育奖学金,用于资助教学优秀的老师,以激励老师们培养出更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生。此外,以张帆先生为领头人的校友会,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千人千元”基金项目,召集校友捐资,为母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起校友互动传统,率先举办87届同学聚会,并指导88届、89届等校友成功开展校友联动活动,为母校捐资助学。

而谈起先生捐资的初心,他只说到一个词——“贡献”。当这些少年毕业多年后,生活安定下来,想为这个社会再付出一些什么之时,他们想到了母校,想起年少时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便期待着再一次团结起来,为他们母校的繁荣而付出。这便是莘莘学子“反哺”母校,心系学生,难得的情怀亦是“梅石花开五百年”的传承和延续。

75周年再相聚 与时代同发展

2017年7月2日下午,建校七十五周年校庆筹备暨校友联络工作会议,在学府校区科技楼会议室召开。会上,泉州校友会张帆会长发言说:“母校将迎来75周年华诞,这是母校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校友工作的一件大事。”

母校七十五周年的生日,八七届三十周年的情谊。这让张帆先生与校友们齐聚母校,叙友情、话相知、谋发展,进一步联系感情、团结互助。这些曾经地一中少年们再次回到母校,来重温母校情怀,共叙师生之情、同窗之谊。

当谈到泉州一中“一校两区”的新格局,张帆先生认为这是一中腾飞发展势头的开始,而他和校友们也将继续为一中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电话访谈的最后,他对现在的一中学生有话要说。他认为,学生要牢牢树立学习是关键的观念,并且关注社会发展的风口,科技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在社会立足,更好的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代校友如此古道热肠,实在令人感动不已。捐资助学,慷慨解囊,用张帆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一种感恩的情怀。虽然一中学府校区的环境已物是人非,建筑消失了,操场也翻新了,新校区也建成了,但那些沉淀在年少时光里的快乐相聚,那些在一中各个角落地追逐嬉戏,仍然是无数校友梦里回不去的美好遗憾。而这份遗憾,也终究通过他们对母校的“反哺”来传达。张帆先生亦是如此。

                                           

《泉州一中杰出校友风采录第1期》

                                                  撰稿者: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