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我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泉州一中历任班主任,备课组长,年段长,政教处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被培养成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国家级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泉州市劳动模范。我在泉州一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8年,有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黄锦衣
我和泉州一中的故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82.2—1983.7,担任80级初中五班班主任,教四、五、六班物理。初中五班的学生很特殊,是泉州师范附小的实验班,整班升学到泉州一中并独立编班。这些学生数学基础好,聪明博记,却又顽皮好动,任性贪玩,课堂教学较难组织,纪律散漫导致班级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些调皮的学生还有出格的行为。怎么把学生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呢?首先我进行全班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依靠班干部魏净德、吴永忠、苏白莹、刘京返、吴婉庄等同学,严格班级纪律,民主管理班级,确立争年段第一的奋斗目标。其次是改革课堂教学,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培养物理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课。这些学生要他们连续听45分钟的课很难,坐不住,小动作不断,我采用每节课先精讲30分钟,然后留出15分钟让学生自由学习,提问、或完成当天的作业。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紧凑高效,物理科成绩很快就上去了。然后是通过物理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我要求学生制作杆称,指南针,安装直流电动机,学习摄影和冲洗照片,安装白炽灯电路,制作弹射飞机,把课本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兴趣,加深了理解,推动了小发明,把物理知识学活了。我还做了一些拓展智力的活动,比如我在讲台放了15个小物件,拿走盖在上面的布让学生看30秒后再盖住,要全班同学回忆写出,训练大家的速记能力,结果是洪文泉同学记得最多。我们还举办物理游园,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物理。在班级郊游中,也有物理内容,比如给你一把最多能称10斤的杆称,却要求你称出10斤以上20斤以内物体的重量,并且在郊游中比赛各人制作的弹射飞机,男同学董良良第一名,女同学吴明鸿第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培养起来后,学习热情高涨,更加主动学习,盼着上物理课,物理成绩直线上升。这时再引导学生把学习热情转移到其他学科,全面发展。结果事半功倍,班级的学习成绩进入年段最前列,在中考出现了净德、俊峰、源南、永忠、智岗、忠柱、文泉、旭东、建军、婉庄、白莹、丹华、京返、吟秋、晴霞、翁莉等一批优秀学生。后来,许俊峰同学代表泉州市参加福建省物理竞赛(这也是我首次带学生参赛),并在他15岁时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吴婉庄同学考取北京大学。
全班直升泉州一中的附小实验班
二排左一为少年大学生许俊锋,右一为考入北京大学的吴婉庄
(二)集体荣誉感是班级的凝聚力
1983.9—1984.7,担任81级初三年三班班主任,教二、三班物理。正当我准备到高中部任课时,初中三年级三班出了状况,我被学校调回初中部救急,担任初三年三班班主任。已经进入初中毕业班阶段,三班的班集体尚未形成,纪律涣散,学风欠佳,学习成绩落后,任课教师和家长都十分着急。临战换将,还来得及吗?时间紧迫,我走马上任,连烧“三把火”:第一把火:迅速走访学生家庭,摸清学生情况,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学校,督促孩子遵守纪律和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形成家校共管机制。第二把火:针对班级存在陋习,制定“班规民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违者严惩,要求班主任和班干部带头遵守,全班同学互相监督,依靠建家,其灿、日鹏、旭东、满喜、晓东、逢生、奕阳、长志、晓萍、玉琼、荻云、铮铮、吴楠、成玉、汝燕、晴芳等一大批积极分子带头守纪,很快扭转了班风学风,教室变得整洁干净了,迟到早退现象没有了,课堂纪律变好了,作业独立完成并准时缴交了,自习课安静了,……科任老师满意了。第三把火:树立每一个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提出争年段第一的目标,要求每个同学为班级集体荣誉出一分力。我们提出“你不能为班级添彩,至少不能给班级抹黑”的口号,因此人人做好自己份内事,很快班级卫生评比名次上去了,课间操评比名次上去了,黑板报评比名次上去了,学习纪律评比名次上去了……,班级的进步,反过来又激励同学们更加爱护班级荣誉,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在召开校田径运动会前夕,大家提出争第一的目标,全班同学踊跃报名参赛,积极锻炼备战,在满喜、劳山、辛望、建家、晓东、育红、韶红、汝燕、晓萍、晴芳、琼芳、晓莉、成玉等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团结合作,努力拼搏,勇夺年段田径总分第一名。与此同时,铮铮、荻云、逢生、其灿、奕阳等小同学则组织大家写运动会宣传报道稿件,数量之多列名前茅,受到学校通报表扬。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成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班级,同学们之间更加团结互助,大家以“为班级争光”为荣。借助这个东风,我把学生们的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提出三班的学习成绩也要争年段第一。初中学习的关键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习惯的养成,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班级还有一陋习,考试作弊时有发生,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考试成绩差,感到吃亏了,所以也作弊了,因而涉及面大。我组织班级大讨论,让学生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要求做一个诚实的人,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管老师在场或不在场都一个样。认识深刻了,再经过多次训练,最终我们还做到无人监考,杜绝了作弊现象。有一次,省教委领导莅校检查,突然提出要到教学楼巡视,发现没有教师督修的初三年三班秩序井然,学生专心自习,给予了很高评价,班级也因此受到学校表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提高初中毕业班的学习质量就容易多了,各学科不断传来捷报。到了中考,学生正常发挥,考出很好的成绩,考上重点中专和省重点高中的人数居年段前列,全年段三名物理满分者,三班的建家和旭东是其中的两个,其灿的化学科满分,物理科差0.5分满分。经过一年的时间,这个班级集体形成了,进步是惊人的。
84届初中三班全体同学
与84届物理中考状元魏建家(左一)及94届物理高考状元陈飞舟(右一)在一起
(三)“降台阶”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1984.9—1985.7,担任84级高中年段长,五班班主任,教五、六班物理。由于高中物理抽象思维,函数图像和数学工具应用等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初中优秀学生到了高中,对物理科学习束手无策。研究如何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正好是我正在参与的全国教学科研课题《中学物理五年跟踪实验》中的内容之一,该课题最后获全国教育科研一等奖。学习高中物理,普遍反映“听得懂,不会做”,因为解决高中物理问题需要有较高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和应用数学工具能力。我的对策是“降低高中台阶”,采取“先分解,后合成”的办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析成几个简单问题,逐个解决之后,再把它们合成起来,最后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先易后难,顺序渐进。高一年一开始,先练力学的基本功:用尺子画力图,箭号也不含糊;受力分析,隔离又整体,分清内力和外力;运动状态分析,初速度和加速度是关键;正交分解法,沿坐标方向列方程;应用数学工具,先建立文字方程,最后代数据;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要有效数字……,逐个教会学生这些知识,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应用,就能解决高中力学问题。我对高一年五、六班的学生十分强调这些力学的基本功,要求他们掌握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精讲精练,通过探索的方法掌握知识。比如学习了重力加速度,我们会让学生再想想,除了课本的实验办法外,还能用其他办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吗?这样迫使学生再设想,再查资料,再研究,再提高。结合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从五楼做自由落蛋游戏,怎样的装置使得落地的鸡蛋不会破碎?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猜想多动手多实验,要他们估测自行车刹车时受到的阻力,估测汽车刹车的最小距离,动手制作游标卡尺等,让学生理解地学习物理。课堂上则不是教师唱独脚戏,而是鼓励学生质疑,争论,验证,总结,深化了课堂教学。有一次课题组的老师们来学校开调研课,来自福建师大物理系的白炳汉教授欣喜地发现,王恩德,赵东新,吴学超等几位同学已经掌握了较科学的方法进行解题,即先用文字推导出物理结论,最后用国际单位的数据代入,答案是有效数字(不带根号),而这种做法最有利发现物理规律。参与物理教研的班级效果是显著的,由于降台阶,学生们很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要求,高一年五班(后来的理科四班)的物理成绩自始自终保持在年段前列。高一年结束后,学校举行“守仁杯”物理竞赛,年段的前六名除了杨昌文同学外,其余五人都在五班,赵东新同学名列第一。这一年,高一年五、六班培养出吴学超,赵东新,魏华平,蔡永辉,林希文,黄亚伟,魏锦成,王恩德,谢若晖,谢秋妹,张蓉,周大榕,张帆,潘德阳,黄明转,陈旭东,高雪红,许颂扬,邱荻云,张子军,吴玉川等一批优秀学生。后来这个年段的学生在1987年的高考中,物理成绩居福建省前列,其中理科四班的物理成绩特别优异。在当年的全省物理学科会议,学校派我去参加,并在大会介绍泉州一中的物理教学经验。
与高中87届校友相会在新疆(左二张帆,左四杨昌文)
(四)同心协力,八八届首破高考百人大关
1985.9—1988.7,担任85级高中年段长,高一年五班班主任,教五、六班物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的招生数量很少,泉州市每年考上省专以上大学的人数不足千人,全市最好的学校泉州一中和泉州五中每年考上省专以上大学的人数也不足百人。学校瞄准破高考百人大关,调我到85级高中任年段长,并配备了很强的教师阵容:物理名师林金庸老校长,行政领导董介鼎,朱亚雄,吴文山,教研组长付天成,周宗耀,杨世伟,王湘波,李明珍,黄永基,余文纮,以及老教师刘君亮,林子廉,吴世光,谢月华,王亚平,林大椿,金毅,邓奋强,林一鹤等。除了外县生集中在六班外,市区学生平均分成五部分,由班主任抽签,做到生源,起点相同,让各班竞争,三年后论英雄。我们在高一年就狠抓学习纪律,培养认真刻苦,勤奋向上的优良学风。金毅老师所带的外县生班尤其突出,学生全部寄宿,管理有点半军事化,步调统一,同学们来自邻县农村中学,十分珍惜泉州一中的学习环境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生十分勤奋。每天先早读再吃早餐,早自修晚自修抓很紧,周末不回家,在学校温书做功课,学习进步很快,成为年段各班学习的榜样。我下力气抓高一年五班的班风学风,严明纪律,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每周末开设物理讲座,很快培养出一批优质学生。一年后五班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江荣家,陈晓艺,许婉卿,林育慧,凃宇晖等五人的学年成绩进入年段前六名,江荣家稳居年段第一名。高二年文理分科,高一年五、六班变更为高二年(理科)三、四班,这时全年段师生的高考目标更加明确,由于我是首次带领学生参加高考,因此我比别人努力,花大量时间研究高考,查阅资料,做遍高考题,寻找高考的“考点”。1987年我教高二年,却关注着当年的高考动态,发现了一道好题目,“质量为m的发条青蛙,静止在高为H质量为M的小车左端,小车停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松开发条,青蛙向左水平跳出,求青蛙落地时与小车左端的水平距离。”便把该题推荐给高中毕业班的吴文山老师,吴老师把它用在学校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几乎难倒全体学生,这时离高考还有20天。碰巧的是,当年的物理高考压轴题与此十分类似,“质量为m的小钢球被压缩的弹簧从高为H质量为M的静止小车左端水平弹出,求小钢球落地点与小车左端的水平距离(题目大意)”,由于试题较难,这一年物理高考全省平均分五十多分。为了检验一下我的教学效果,我让高二年三班的同学在物理高考当天下午就做物理高考卷,结果江荣家得87分,全班最高分,李铭藯约得80分。我便把这两个全班最优秀的学生调整同桌,让他们互帮互竞,并鼓励江荣家同学在来年高考夺冠。至此,我对来年的高考信心是满满的。由于高一年和高二年打下很扎实的基础,高三年的总复习和高考冲刺进行得很顺利,全年段同学稳定发挥,88年高考泉州一中首次突破高考百人大关,考上省专以上大学103人。三班的超雄、景宏、晋阳、万霖、晓坚、晓岚、泽曙、双海、劲盛、楷翰、少仰、王军、吴星、英晟、张晖,家展、灿煌、灿灿、宇晖、新红、婉卿、华玲、蔡妮,素珠,安辉考场发挥不错,全班共有34人考取省专以上大学,江荣家同学获泉州市高考理科状元,李铭藯同学获泉州市高考理科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88年高考物理考卷的压轴题答案有误,考题是关于直线加速器,由于加速电场呈周期性,因此答案有N种可能,但高考命题者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这是不完整答案。江荣家同学做出完整答案。福建考区向教育部有关部门申请,给江荣家加分,得到的答复是,做出正确答案的考生与做出标准答案的考生一样得分,不再加分。江荣家就这样失去高考物理超百分的机会。
高考突出的88届三班
勤奋好学的高中88届“外县班”
(五)培养学习能力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
1988.9—1991.7,担任88级高中段长,政教处副主任,教三、四班物理。由于不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就有更多时间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把我的物理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研究层面,总结出培养物理学习能力的一些做法。
培养自学能力,授之以渔。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所以要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起初学生对教材读不来,物理图看不懂,物理方法不理解,感到阅读枯燥无味,这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学会分段概括,写阅读笔记,把重要语句总结出来;要教会学生看懂图象的物理含义和规律;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写批注,提问题,做小结,训练阅读的基本功。接着,教师设计阅读提纲,让学生依照提纲阅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答物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避免死记硬背而把书“读活”,逐步做到“看得懂,能质疑,会概括”。然后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带头各种阅读感悟和疑问参加师生讨论会,通过质疑、解释、实验,归纳,总结,练习等动脑动手的过程获取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要求学习过程要“过脑”,不要“人言亦言”。我们要求学生把听课,看书,质疑三个学习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听课时注重老师的思维过程,是怎样提出问题,又是根据什么来分析问题,是怎样推理、归纳、最后得到结论,后来又是怎样推广和应用,书本上又是怎样精确表述的。学生要敢于说“我认为”三个字,要具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做到理解性学习。
培养总结能力,把书读“薄”。教师要教会学生钻进教材,深入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师又要教会学生跳出教材,纵观全局,把知识系统化,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便于理解,记忆和灵活应用。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一种深入的学习,高中物理学习着重于理解,要求学生抓住核心内容,分析物理过程,写出解题思路和选择物理规律的依据,培养学生用图形直观分析的能力,这就是详解的要求。这种解题训练,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实验能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验证性实验,既能验证理论的正确,又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探索性实验,既可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可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学处理数据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根据这些培养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我撰写了一篇论文《培养物理学习能力的尝试》,获得福建省级论文奖。1989年8月,《物理通报》编委会通知我的这篇论文参加全国物理论文交流,当我向董介鼎校长汇报时,被告知学校任命我为政教处副主任,必须参加市委宣传部的培训才能上岗,因而失去了一次全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手段来提高三、四班的学习质量。高一年,我狠抓力学基础,严格规范预习,做听课笔记,独立完成作业,做学习小结,知识延伸,应试并纠错等学习环节,比如做作业,要求学生抄题目以加深理解题意,书写工整,作图要用尺,解题步骤呈竖式,先用物理符号推导,最后才用国际单位的数据代入,计算不准用计算器,最后答案用有效数字并写上带括号的单位,更改不准用涂改液。这些细节要求,不仅提高了作业的准确率,还提高了考试得分率。坚持高一年每周末物理力学讲座,培养出王经亮等一批物理科尖子生。高二年,面对已经分化的学生,我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课堂教学是主战场,面向中间绝大多数同学,课外辅导是次战场,一头抓尖子生“一对一”的超前学习,一头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每天作业过关。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学生的试卷在第二天一定改好并讲评,这种快速反馈法让学生的纠错记忆犹新,极大减少重复错误。高三年,我们组织一场大战役,把高考总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全面复习,回归课本,精心编织知识网,点线兼顾,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第二阶段强调针对性,我们把频繁出现在高考的重要知识点称为考点,研究考点的不同测试角度并形成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总结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根据市质检和省质检暴露出来的问题,着重帮助补缺漏,着重帮助少数未过关的学生。第三阶段是考前三周,学校安排一次最后模拟考试,它代表各所学校的最高水平,帮助学生最后一次临阵磨刀。之后就是学生的自习温书迎考,要求回到最基本内容,不做难题偏题。最后还有一次考前“放蛇”,各科拿出看家本领,各显神通,我们物理科有不少题目命中,记得考前讲了一道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题,该题12分完全命中。那年物理高考成绩突出,仅三、四两个班就有伟军、志刚、少杰、志宏、昌连、奕强、志远、艳红、蓉梅、意舟、文震、煜晖,陈曦,旭辉,光煜、竣坚、林浦、理玲、少彥、煜泉、炜毅、永辉等28人获90分以上的高分(很多重点中学全校只有十余人)。跟踪结果表明,两班共有10名同学从市质检到高考短短的两个月,物理平均成绩提高22分,“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十分成功。培养高中物理学习能力在物理竞赛也取得大面积丰收。1989年秋,王经亮,张志刚获全国中学生力学赛福建省一等奖和三等奖,陈志宏,陈奕强获泉州市二等奖和三等奖,王经亮代表福建省参加决赛,获全国二等奖(第11名)。1990年秋,王经亮,杨伟军获全国第七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奥赛)福建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龚少杰,陈昌连,张志刚,陈晞,李竣坚,谢旭辉获泉州市二等和三等奖,王经亮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决赛,获全国三等奖(第31名),当场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90年冬,龚少杰获泉州市第三届《启程杯》高中物理竞赛特等奖(第一名),张志刚,陈志宏,廖明生获一等奖(第二、三、四名),王经亮,陈奕强,吴志远,林浦获二等奖和三等奖,泉州一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右二右一分别为高中91届三班考取清华大学的王经亮和陈艳红
90年代在清华大学深造的部分泉州一中校友
(六)九四届勇夺泉州市高考第一名
1991年—1994.7,担任政教处副主任,教91级高中二、四班。我作为91级高中的行政责任人,提出本年段的工作目标是在94年的高考成绩超过泉州五中,夺取泉州市高考第一名。由于年段的理科教师阵容较强,我们提出一个各学科分三年超越五中的构想:高一年物理,数学,高二年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高三年化学,外语,先期达标的学科要为其他学科让路,全年段一盘棋。由于一中的生源质量略低于五中,我们是笨鸟先飞,从新生入学训练就严明学习纪律,掀起学习热潮,每天早读归语文、外语,每周一练归数学,高一年每周六下午归物理,高二年每周六下午归化学。猛打基础和培养优生两手抓,全体师生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高中教学,91届的成功经验被移植并不断完善,在全面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把培养优等生工作放在首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学习,要求每位教师培养自己的得意门生。很快,陈则盛,陈飞舟,刘小凯,梁中书等学生进入我的视线。力的合成有道作业题,平面内有两两成120°角的分别为20牛,30牛,40牛的三个力作用在共同点,求合力。按惯例是分两次合成得出结果,飞舟同学先“抵消”三个力各自20牛,然后合成剩余成120°角的10牛和20牛两个力,很快得到结果。我在班上介绍了飞舟的巧妙解法,也发现了一个物理人才。还一道匀速运动的作业题,速度为36公里/小时的汽车刹车,轮胎与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4,求刹车3秒后汽车的运动距离。很多学生运用位移公式算出12米,这是错误的,本题有一个陷阱,即2.5秒后汽车已停止运动,滑行12.5米,不可能在最后0.5秒再倒退0.5米,陈则盛躲过这个陷阱,我又发现一个物理人才。高一年结束后,我们用一个对比班和五中同卷测试,发现数学科已两校持平,物理科已超过。1992年的全国中学生力学赛证实了我们的判断,陈则盛,陈飞舟,梁中书,施建旭,谭胜,李猷桐,柯鲤榕,吴铭东,在初赛中榜上有名,占泉州市获奖人数的三分之一。陈则盛,陈飞舟,梁中书获复赛权(陈飞舟因故未参加复赛),最后陈则盛,染中书获决赛权,代表福建省赴四川成都参加全国决赛,因福建队泉州一中学生占一半,我作为教练带队参赛,最后陈则盛,梁中书分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我获得全国中学生力学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力学赛的辉煌成绩鼓舞着全体师生,高二年一开始就表现出毕业班的气氛,甚至有的学科发过量提纲占用学习时间,年段立即制止并规定精讲精练,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得到准确的考试信息,年段规定命卷必须经备课组集体讨论后,指定专人背靠背出题,做出试卷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并估计该卷的得分率。考试时,全年段学生集中到体育馆,摆成方阵,全方位监考,彻底杜绝作弊现象。考试后封卷并流水改卷,卷面上结分后拆封并当场登记分数,总成绩呈交年段。高二年结束后,再用对比班与五中同卷测试,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均已达标,最后一年的额外时间,全部安排给英语和化学。
高三年刚开始,中学生奥赛喜报频传,数学,物理,化学都有学生获奖,其中物理科在初赛获奖的学生有朱达欣,施建旭,陈则盛,吴铭东,梁中书,蔡挺方,复赛后朱达欣,施建旭获福建省赛区一等奖,陈则盛获省三等奖。接着,在泉州市第五届《启程杯》高中物理竞赛,吴铭东,陈则盛,陈飞舟,施建旭,李猷桐,梁中书,柯鲤榕获奖,占全市获奖人数的四分之一,吴铭东获一等奖。这时,清华大学招生办派人到泉州一中,指名要求保送物理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朱达欣和施建旭进清华,后因专业问题被家长婉拒。至此,整个形势对泉州一中非常有利,在高考总复习阶段,我们再次重申:1.吃透教学大纲和高考纲要,回归课本,瞄准考点,领会命题者的意图。2.明确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正确处理好能力和知识的关系。3.强化考试训练,教会学生正确得分的方法。4.提高教师考前“抓题”能力。5.心理指导,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发挥其最好水平。经过全体师生三年的不懈努力,泉州一中的94年高考成绩居泉州市第一名,施建旭同学获泉州市高考理科状元,数学科高考满分(全市共2人),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黄蜂、张洵君同学并列泉州市高考文科第三名。这一年的物理科再创佳绩,全校平均分116分居全省第一名。陈飞舟,陈展辉获物理科高考满分(全市共3人),我再次代表泉州一中参加省物理学科会议交流高考复习经验。林金庸老校长在学校庆功大会说,1994年,泉州一中的物理,无论是教研课改,还是竞赛高考,都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1994年秋,我被评为泉州市劳动模范。
泉州市理科高考状元施建旭(左) 全国物理力学赛二等奖陈则盛(右)
(七)一次未进行到底的培优改革
1997.9—1998.7,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教97级高中“零”班物理。从1988年江荣家获泉州市高考状元开始的十年间,分别又有郑文庭,吕毓明,吴毓菲,史海鸿,施建旭,林温毅,陈宏华,蔡晓晞等获此殊荣,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成绩在泉州市也独占鳌头,有王经亮,陈则盛,梁中书进入全国决赛。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学校决定在97级高中组建“零”班,进行一次培优的大胆尝试,即从97级高一年各班抽调出优秀学生,临时组成一个班级,由于没有编班序号,并且他们将毕业于跨世纪的2000年,故称“零”班。教师则从全校抽调,文科教师都是教研组长,语文周宗耀,英语林金山,历史苏建伟,理科教师都是奥赛教练员,数学林金聘(段长兼班主任),物理黄锦衣,化学蔡景东。办这个班的目的是用超前教育的办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优质生团队,高三年返回原班级,作为各班教师的小助教,把全班同学带动起来,夺取新世纪全市首次高考第一名。开学之前,学校为零班同学举办了夏令营,营员住校过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在这里,他们出早操,队列训练,内务整洁评比,下厨房参加劳动,洗衣服等,生活自理。他们听讲座,分享高考优秀生的学习经验,制定高中三年的学习规划。各科任教师现场指导高中学习方法,我给他们讲“物理估算”,让大家估算一张纸的厚度,指甲的厚度,手指的宽度,人的高度,火车的长度……提出数量级的概念,立刻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介绍了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有效数字,当我不用计算器不查表对任意数开平方和开三次方时,热情的学生一定要我教会他们才放我走,结果使他们的午餐推迟了半个小时,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夏令营还安排了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演讲,才艺表演,郊游爬山,体育活动,多方面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团队精神,一个班级集体很快形成了。我在零班进行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开学初的半月个只教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教三角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图象等数学工具,教作图,教小制作,半个月后才开始上新课。上课时严格规范学习要求,教会学生预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出详解,独立实验操作,每人有一至两本参考书,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当学生打下扎实的力学基础后,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配合默契,我开始试行以机械能为模块的章节教学。
第一阶段(三节课)学生对机械能自学,通读全章知识,整理出读书笔记,学习小组对知识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互帮互学,加深对能量概念和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学习解题范例,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课本的全部作业,参照教师提供的答案互相批改,交教师备查。
第二阶段(二节连课),教师对机械能全章精讲,用能量这条主线把全章知识串在一起,找出力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书读“薄”。举出机械能的示范例题,学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一节课),学生到实验室验证机械色彩守恒定律,要求各人独立完成实验,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该实验,由实验室提供相应器材,实验成功后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
第四阶段(一节课),学习的拓展,学生通过图书馆等渠道查阅机械能有关资料,带着学习的感悟,带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加师生互动交流课,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做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师生互相质询、争辩、解答,最后解决问题。
第五阶段(两节连课)总结与考试。学生对全章知识做到学习小结并出一道考题,教师从中选出题目改编成一份试卷,对全班进行机械能单元考试。考后进行质量分析并纠正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
模块教法是我物理教学生涯中一次大胆的尝试,它适合优质生人群,深受零班学生欢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仅用一年的时间,培养出邱剑彬,王伯贤,王志超,高翔,颜莹莹,施子斌,杨智远,颜翔,吴楷炜,郑声军,李华木,章伟,雷达,汪清珠,王晴娟,李清霞,骆小燕,黄矽琳,陈小彥,蔡俊颖,叶巧颖,柯秋晴,吴美治,黄雅妮等一批优质的理科生。到了学年考试,我要求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考试题目,并附详解过程和评分标准,学生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权衡筛选才选定考题,大家都希望自己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我从60道题目选出6题,稍加变化,形成期末附加试卷,规定零班学生先用80分钟完成全年段学生考120分钟的期末考卷,再用余下的40分钟完成附加试卷,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期末卷80分以上,平均分高出全年段20分,附加卷则拉开距离,只有一半人能做对一半题目以上,因为附加题都达到高考较难的题型。
可惜好景不长,零班试点一年后被提前解散,我的课改试验就此停止,颇感可惜!2000年,零班的大多数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北师大、上交、复旦、上医、科大、港大等名牌大学,让我感到欣慰,可当年的高考未能夺取第一,又让我深感遗憾!
与香港的泉州一中“零班”同学在一起
注:1994年泉州市高考总分前三名分别为
理工类第一名:施建旭(泉州一中),676分(含以下均为投档分);第二名:吴志伟(泉州五中),667分;第三名并列2人:赖雁妮(泉州五中),苏佳灿(南安侨光),均为664分。
外语类第一名:吴雅凌(南安一中),588分;第二名:林莉红(泉州五中),586分;第三名并列2人:黄蜂(泉州一中),张洵君(泉州一中),均为581分。
文史类前三名均为永春一中所囊括:王建章567分;蔡桂华566分;尤秋勇565分。
——泉州晚报,1994年7月
编者注:上文1994年公布的高考成绩排名为投档分排名,缺原始分排名。如泉州市外语类第三名,泉州一中高考文科状元——张洵君(泉州一中)的成绩实际为原始分,无政策性奖励分和照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