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书声 节选
——泉州一中1966届黄清尧校友回忆录
泉州一中办学历史优秀,几百年的深厚文化历史,薪火相传,书香不绝,文脉绵延。建校以来,英才辈出,各领风骚,造福寰宇。母校一词对于每一位校友来说,是一段旅程,一份记忆,一种情怀。当我们回首求学经历,似乎对母校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思。近日,校友校董联络处收到了黄清尧老师的长文《一峰书声》,阅读文章,虽然时隔多年,我们依然深切地感受道黄老师对一中的记忆与深情,从中获益良多,感慨万千。现特节选并转载于《北帝古榕新》一栏,和广大校友共读、共忆、共勉。
——编者按
黄清尧校友,1960年9月至1966年7月,在泉州一中读初中、高中学习。
图为2020年3月26日,作者黄清尧在家中书房写《一峰书声》
一 峰 书 声(一)
黄清尧
序言
清源山麓一峰院,
朗朗书声五百年。
时逢盛世新时代,
辉煌再铸喜连连。
泉州一中是福建省、泉州市一所著名中学,始创于明嘉靖八年的“一峰书院”,距今已近五百年。
本人有幸于1960年9月至1969年11月,在泉州一中读初中、高中和搞文革,时间长达9年,是时间最长的一届。对哺育培养过我的母校、老师,我深怀感激,对打打闹闹、情同兄弟姐妹的同学们,我永世难忘。继我的幼儿园、小学回忆录《城南往事》(59集)发表后,现将中学、文革、插队期间的一些事及部分著名校友事迹整理出来,形成这本《一峰书声》,作为献给母校的一份礼物。
因时间久远,有些人或事可能有错,希各位同学及知情者批评指正,可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告诉我,十分感谢!
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的泉州一中
泉州一中,位于泉州市学府路31号,其前身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八年创办的“一峰书院”,至今已近五百年。
一、校名更选
1、一峰书院(1529一1628年);2、清源书院(1628一1750年);3、梅石书院(1750一1923年);4、泉州农校(1923一1928年);5、泉州乡村师范学校(1928一1931年);6、昭昧国立专科学校(1931一1942年4月);7、晋江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4月一1947年);8、晋江县立中学(1947一1952年),增设高中;9、福建省 泉州第一中学(1952年至今)。
二、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4.99万平方米,校舍面积5.1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8.9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9.31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9个,学生2649名,其中高中部教学班40个,学生2170名;初中部2009年秋季复办,教学班9个,学生479名。在编教职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95人,中学高级教师92人,一级教师47人,中高级职称占71.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4.3%;其中全国重点高中骨干教师3名,省市学科带头人16名,省市级骨干老师44人,市“教坛新秀”14名。学校内设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教研室、保卫科、团委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少先队辅导组。学校各项现代化教学设施按国家级示范标准配备,已建成校园网,班班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办学理念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确定了“面向世界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办‘第一的中学’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教学高质量,人才高素质,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和“品德高尚,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探索真知,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的育人目标;明确界定了“办第一的中学”的深刻内涵。校训:敦品力学;教风:奉献、爱生、敬业、求真;学风:勤、活、诚、全;校风:严谨、勤奋、求实、进取。
四、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敦品力学”校训,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审时度势,确定并实施“321”工作思路(大力抓好制度、队伍、管理三大建设,不断推进新课程和学校内部人事制度两大改革,最终实现办‘第一’的中学的奋斗目标),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创造各种适合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促使各种不同潜质、天赋、性格和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充分发展。
五、办学成果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英才辈出,办学业绩卓著,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社会有用人才。学校先后获得省级一级达标学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等几十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办学效益显著,每年向大学输送700多名合格新生。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每年都有20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办学影响深远,享誉海内外,与加拿大、马来西亚、德国、土尔其、日本等参观访问团交流,受到好评,是泉州市对外窗口的学校。
2020年7月31日
一峰书声 (二)
黄清尧
学校的布局
泉州一中位于泉州市学府路31号。1960年9月至1966年5月,我在泉州一中读初中、高中,1966年5月至1969年11月搞文革。之后到德化县上山下乡当知青。当时泉州一中的学校平面布局是这样的:
学校的大门坐北向南,大门横梁上写着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十个大字,有十几个台阶。大门前有个空地,左侧平屋是老师的宿舍,右侧是边门,汽车等可以出入。大门的右侧有个传达室。从边门进去,左侧是一幢二层行政办公楼,楼下一间是财务室,另一间是医务室,楼上一间是总务室,一间是老师宿舍。右侧是老师食堂,旁边是厨房、开水房、浴室。
大门的后面,中间是图书馆和阅览室,左侧是女生宿舍、厕所,右侧是行政科的仓库,阅览室的后面是乒乓球室、团委会、学生会和广播室。这些都是平屋。平屋群的后面是空地,空地的后面是3层的教学楼——红专楼。红专楼的后面是空地和3座教室楼——和平楼、民主楼、团结楼,都是二层楼,成品字形摆列,共有24间教室。教室楼的后面有一排平屋,有四间教室。
男学生的宿舍楼叫七一楼,位于平屋教室的左侧,七一楼边上有个厕所,前面有个空地,空地上有个大水池,同学们刷牙、洗脸、洗衣都用这个水。每天晚上洗完脸,同学们都用脸盆、牙杯装好明早的用水,否则,早上用水经常打不到。
红专楼的右侧是一个有4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的大操场,操场的正面是一个大舞台,全校师生集会、做操、演出都在大操场。大舞台的左上侧是学生食堂,可容纳几百人,原是北帝庙,后来改建成大食堂和教师宿舍。大舞台的右上侧是一排平屋,是教师宿舍。大食堂的边上是个大沙坑,上面设有单、双杠。北帝庙所在地是个小山头,底下是个防空洞,抗战时期,国民党旅长钱东亮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平屋教室的边上是后大门,后大门出去就是后操场,后操场的跑道一圈四百米,跑道不是塑胶的,是沙土的,中间是足球场和沙坑。
每天早上6:20学校的大喇叭就会吹起床号,同学们就起床,刷牙洗脸,到教室上早自习课40分钟,或到后操场练长跑。
1960年,那时初一至高三,每个年段四个班,每班40多人至50多人。全校设24个班,学生约1000多人。1963年起,初中部扩招,每个年段为6个班,分甲、乙、丙、丁、戊、已班,至1966年初中部有18个班。高中部每个年段仍是4个班,高中部有12个班,全校共30个班,学生约1200多人。
2020年3月5日
一峰书声 (三)
黄清尧
学校的食堂
学校有两个食堂:学生食堂和教师食堂。学生食堂的饭是自已蒸的,有两组大蒸笼,每组高达十几个。自已下米、下水。如果不加盖,经常漏水,干饭变稀饭。刚开始自带萝卜干、咸菜、豆豉、咸带鱼等,冬天吃一星期可以,夏天就不行了,会酸掉。长期不吃青菜也不行,后来就吃学校的菜,每天1角2分:早上3分、中午5分、晚上4分。教师食堂的菜每天2角。我家穷,申请到丁等助学金,每月3.6元,刚好交菜钱,略剩一点可买点学习用品。有时饭罐盖子没盖好,还会漏水,黄连峰(黄骆峰同学的弟弟,是个围棋好手。)就在饭罐的边上钻个洞,漏进的水会自已流掉。他很高兴,到处推广他的先进经验。我想:漏水是解决了,但这个铝饭罐也不好用了。许多农村的同学还自带芋头、地瓜来蒸,香喷喷的分给同学们一起吃。有个同学是华侨,家庭富裕,经常自带红烧肉、煎得黄黄的鱼块来吃,他很小气,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吃饭。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猫阿”。有个同学特别喜欢吃豆干,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王豆干”。有个同学喜欢吃零食,他的口袋里经常有糖果、饼干,特别喜欢吃冰棒,有天吃了10多根,最后肚子疼,去找校医郑医生,被郑医生狠狠骂一顿,并在全校大会上通报批评。60年代初困难时期,不少同学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有的水肿。有个女同学肿得厉害,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大家叫她“肿阿”,时间一久,“肿阿”成了她的外号。有个同学饭量不小,就是不怎么长肉,大家亲切地叫他“阿廖”。唐初以瘦为美,后来国力渐盛,物质富足,胖的人多了,审美观也随之改变,以胖为美。
吃饭时凳子不够坐,大部分同学站着吃饭,有的到食堂外面树下边乘凉边吃饭。有的拿回教室,在自已的座位上吃。在班级后面有几个桌子,专门放同学们的饭罐、菜罐和水瓶。
学校的食堂也是礼堂,开大会,文艺演出时将桌椅收起来,大家席地而坐。有的女同学怕脏,屁股上垫一张纸,同学们还会嘲笑她:“资产阶级的骄小姐!”
60年代初困难时期,每个学生每月定量23斤大米、油4小两,但副食品少,大家正在长身体饭量大。每到上午第三节课,肚子饿得咕咕叫,第四节体育课,跑也跑不动,有段学校干脆取消体育课。
泉州钟楼旁有个大众食堂,我的舅舅在那里工作,有时我会到他那里吃饭,多喝一碗稀饭。我大哥在饭店工作,晚上加班的夜霄舍不得吃,拿回家,将睡梦中的弟弟妹妹叫起来,一人吃几口又香又油的炒面条,真是太过瘾了!
星期日在家,妈妈将从菜市场捡来的空心菜梗、别人不要的烂叶子,切成一段一段的煮成咸菜饭。我们兄弟到南门外的地瓜地里拣干的地瓜叶,到香蕉地里捡旧的香蕉杆。妈妈用地瓜粉、干的地瓜叶、香蕉心、豆渣等混合蒸黑包粿,一人两个,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那时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干饭,吃上红烧肉,心里别说有多高兴!
有次爸爸从他下放劳动的蔡井农场挑回一担龙眼,大约50多斤,让全家人放开肚皮尽量吃,这是整个困难时期印象最深的一次。但他自已却舍不得吃,自已吃树上掉到地上的烂桃子,翻农民地里的地瓜根煮汤喝。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他得了肺结核病。
每当我对我的后代讲起这些事,他们都不相信,说我在瞎编故事,骗他们。
2020年3月11日
一峰书声 (十八)
黄清尧
农民企业家万本端
万本端,1948年出生,泉州城东浔美村人,高二甲班班长。他中等身材,黑黑瘦瘦的,别号叫‘’黑董‘’,也不知是谁起的,确有先见之明,后来真的成长为皮肤黑黑的董事长。我比他大一岁,他叫我‘’尧哥‘’。他为人义气豪爽,乐于助人。各科学习成绩都好,才思敏捷,下笔成文。写大字报时打好腹稿后直接用毛笔写出。在创建泉战总晋江分部那几个月,我俩吃住在一起,一起写大字报,一起刻传单,一起提着浆糊桶上街去贴,一起到河里游泳洗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69年上山下乡之前,大家在家闲着,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相约到那里走走。那天11个同学相约到他家做客,他愉快答应。我们骑着自行车到他家,他家是一栋旧的闽南大厝,十几个人在客厅围坐一桌,一大盆煮熟带壳的花生,一大盆海蛎煎,还有炒面条等等。大家边吃边喝边聊。吃饱喝足后,到村外海堤上散步,在海边岩石上合影。我、欧阳钟辉、蒋夏雨等几个同学下到堤内的水池游泳,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这些同学,后来个个猛,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工作业务骨干。如图,自左至右,第一排许鹏翔(原泉州市经委调研员、泉州市商会会长)、万本端(农民企业家);第二排刘小鼎(原福州中医院副院长)、欧阳钟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原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王明权(原泉州市经委主任);第三排黄清尧(原厦门永昌柴油机电厂书记)、庄春泉(厦门大学教师);第四排王金定(原泉州市旅游局局长、接待办主任)、陈麦陆(原泉州市土地局副局长)、蒋夏雨(原泉州市文化局局长)、何国栋(原泉州市政协副主席);第五排张汉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文革后,万本端回乡,当地人多地少,他承包一个社办厂,生产各种螺丝、汽车零配件。他吃苦耐劳,善经营会管理,生意日渐兴隆。业务范围日益扩大,曾在洛阳桥海边搞大规模养殖,做家用电器买卖等等。80年代万元户大家十分羡慕,他私下告诉我,当时他已拥有三千多万元人民币的资产。有人测算过,那时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25万元,以此推算,他当时已拥有相当于现在37亿元人民币的财富。
万本端为推销产品,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80年代汽车驾驶员紧缺,驾驶员培训很热门。我有个侄儿想当驾驶员,没有关系进不了培训班。那天,他刚好出差回家,我登门拜访,他说他有门路,可帮忙联系,后来真的办成了。那天,他请我到一家酒店吃饭,他的酒量大,我的酒量小,仅有一瓶啤酒的酒量。久不见面,酒逢知已千杯少,我也不知喝了多少杯,醉了,头晕晕的,躺在长椅上昏睡了三个多小时,而他一点事也没有。他每次到泉州市内办事,再忙也要抽空到我家坐坐。
他家是菲律宾华侨,父亲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开了一间主要销售各种铁盆、铁锅、铁桶等金属制品的小店,生活不算富俗,文革前已去世。80年代改革开放,他在国内率先富起来后,又想到国外发展,他加入菲律宾国籍,在更大的国际空间施展他的经商才华。有一个泉一中校友陈兢克,当时在菲律宾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生话比较拮据。他知道后,就邀请陈当他公司的兼职会计,白天上课,晚上或星期日抽一些时间来公司帮忙记帐。陈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又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博士资格,在美国大学任教。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的父亲蔡健,是个三轮车工人,后来也兼做一些小生意,他也是万本端生意场上的朋友。有一天上午,万本端打电话给我,说他在蔡健家做客,请我过去坐坐。蔡健的家原在横街我家斜对面,是我家几十年的老邻居,后来搬家到南门水巷,离我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到蔡家后,蔡健十分热情,嘱咐妻子上街再买些卤料和豆腐回来。蔡健身体十分健壮,为人豪爽耿直,路见不平敢拔刀相助,颇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鲁智深能倒拔柳树,蔡健能搬动几百斤重的排水沟水泥盖板。每次街道组织人员疏通横街中间的排水沟,每块水泥盖板重达四百多斤,街道请蔡健帮忙,他总是乐意答应。文革初期,8.29事件发生后,我刚从福州回家,在家门口就遭到街道保守派的围攻、辱骂。这时,只有蔡健一个人挺身而出,替我说话,为我解围。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天在蔡家,从上午9时许聊到下午3时许才离开,我们三人都酩酊大醉。
万本端到菲律宾后,将地址和电话告诉我,并再三交代,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可找他。但我一直没同他联系。前几年的一天,有人告诉我,万本端已去世,我先是一怔,不相信这是真的。连着几天,我心里十分难过,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2020年8月27日
《一峰书声》共35个章节,未完待续……
(泉州一中校友校董联络处 林小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