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静方能待物
发布者:肖菁 阅读次数: 3126 2011/12/07 11:31:00

 肖  菁 

20111207112314598.gif

我窗前有一棵树,在这暮春时节,它依然光秃秃的,一   度真以为它枯槁了,我日日坐在窗前,看它枝丫籁籁林薄间,与周边的葱绿形成对比。今天,我无意间一抬头,半边黄茸茸的荑芽竟就绽出了枝头——事先没有预兆,就这么悄悄地破除了我以为的烟迷径绝。这点黄绿让那些奔趋侧出的枝叉,重新有了婀袅舒拂的生气。

在我们快不抱希望时,生命的再舒张给人带去的震撼,比最美的绘本都要来得璨丽。这姗姗来迟的新绿,应着铺满大地的春色,把春姑娘的雀斑消弭了,得是如何之快意。蛰伏在意料之外的惊喜,进而让我们重新检阅一向遵奉的认知:

树木尚有先绿后续,人又怎会齐齐开步,一路永继?

至今年,泉州一中81届高中同学毕业三十周年了,这一届也是泉一中有史以来毕业生最少的一届。由于我们适逢中学学制由四年改为六年,因而那年学校没有毕业生,权宜之计便是让小部份本应读初三的学生,强化训练两年提前参加高考。我们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两年时间内吸纳从初三到高三整四年的学业内容。

由此,学校特设一个快班,生源来自各区县甚至省外的拔尖分子,基准是中考成绩居全县榜首的几位。我亦有幸以当年泉一中本校考第四名的成绩进入这个班学习。

有言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进度推进很快,如《立体几何》一整本书老师用一个月不到就扫过去了,几乎用的是总复习的速度,但全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尚能适应,许多难题照解不误。相比之下,我明显不适应了,成绩也一路下滑,怎么办?

经过分析,我意识到在这个强手如林的团体中,老师采用的策略是快马加鞭,意图创造奇迹。后来的事实也印证:奇迹的确出现了,81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及第3名,以及文科全省第2名都出自我们班。而提前参加高考的结果是:本科升学率过半!

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月,这是相当了不得的,毕竟我们整体比同年应考的人少上了壹两年中学!至于我,基础就更弱了,由于特殊的原因,我只上过三年小学。一个笼统只受过七年正规教育的人要考大学,周遭又多的是比我有潜力且略为年长的学子,这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则来自两方面:自己的决心和老师的因材施教。如前所述,老师不可能放弃那些天才学生来照顾我的跟进问题,我须得另辟蹊径才能达成目的。清楚这一点,对我十分重要。自此以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不再全力跟着老师去钻那些特别难的题目。阶段测试的题目是老师出的,次次都瞄准那些个拔尖的学生,难度偏高成绩不好我也不以为意。后来,我的高考成绩得这一指导思想之惠,许多班上平时成绩遥遥领先于我的同学,在81年高考中落败了,我却顺利地超出本科线不少分,上了正规的理工科大学,并最终拿到理学士学位,尽管我平时最好的语文科目只考了六十几分。有道是:“气虚静方能待物”,我想这或许也算一个例证,“气虚静方能待物”这一深灵警奥、涵义广泛、融贯先秦古哲圣贤深邃思想的白话注释,也不再那么玄乎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这句话的出处,源自《庄子.人世间》中颜回与孔子的对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原话究竟出自孔子还是庄子?学界于今尚未能稽实,古人出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念,把自然之气引进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是它的释义之一种,然则这方面本无儒道之别。

三十年后班上同学聚会,再度追忆起这段往事,81届全校理工类应届生仅有三、五十人而已,其中入读理工本科的女生一个巴掌就数全了,故此我们经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应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坚韧顽强永不言败的性格;冲破那道屏障,我们完成了自我的重要过渡与蜕变,这是比高考成绩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一大逾越!那天我们徒步永春云河谷,来回不停走两小时,有个别同学身患重病,可也全程坚持下来了。在别人眼里,他不来理所当然,估计他自己未必这么想:在病魔面前,他已然“气虚静”地以顽强的意志在抗击,不把自己当作非正常人。这个曾经的调皮学生,以他的行动让我们似乎看到“谷口晴云满树来”即在眼前,尽管那天太阳未曾露面,“云河谷”落碧长流,白鹭鸶倦飞。

遇到这种情况的我的同班同学已经不只一位了,那个生病后依然年年带着诚挚的笑容拉我的手,亲切地唤我名字的女同学,在同病魔多年作战后,也从来没在大家面前露过怯。我于此向天上的她敬重道一语:在烟霾的出处有我老去的嘱语,一路走好!

人生的跑道既处处都是终点,又没有终点。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如果我们都能抱持“气虚静方能待物”的信条,或许就能出现奇迹。我班上还有一女同学,40好几了又生了个两斤多重的孩子,她在医院的保温箱和家及办公室之间是怎么爬滚过来的,我无法想象。但她在同学三十周年聚会之际,还屡屡打我电话,表示很想来参加,对其他人,这句话或许不难达成,但这个女同学此时正在加洲的一条公路开着车,旁边的婴儿座椅上捆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是她下半生的主旋律!她现在正要去往旧金山看望我这个同桌的小孩。这一途不算短,但她一再强调:“离得很近,很近。”话里没有疲惫,惟有积极。

经历过抚育幼童艰辛的父母都知道:那个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忙乱的时期,尤其像她这样的天涯孤旅。但她不曾畏惧,她还要远渡重洋来开同学会,这何尝代表的不是一种心态——“气虚静”,她四十好几还开枝散叶,像我窗前那棵树。

生命是绵长不绝的,只是生命的样貌各有差别,世间万物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但自己有时并不明显察觉,诚因抓住变化的瞬间不易。我们生病了,若能抓住病肇,胜利就是我们的,生命因此再发葱绿。这何其像那棵树,绝大多数时间它若非满披满挂,便是空无一叶,短暂而珍稀的惟有绽出新绿那个瞬间,我们的中学时代就孕育着那样的瞬间,那里有青春期的萌动,以及由萌动带来的自我蜕变、自我重整。这个瞬间可早可晚,和树木情况相似,只有抱持“气虚静”的心态,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中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荑芽,并由此更换我们的步调。这也便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诠释,如同《易经》说的:“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自我转换和蜕变可能是一过式的,但它所带出的心灵气场,将会悄然不觉地在人的一生中幻变出种种的音符,引领你前行的道路——毋论成败得失、毋论位阶高低。

想起聚会时的一个场景,我便忍俊不禁。有人见了我猛叫:“哈,我记得你……嗯,嗯……‘两个字的’”,而我浅笑泠泠迅即接口:“我也记得你!‘三个字的’你好!”其时恰有男女俩同学前后脚走了进来,有人故意调侃:“哟,事先约好一起来的吧?”

“是,是。”男生很是配合,应答孰如。女生回应得更妙:“今天谁不是事先约好的呢?”一派坦然,无懈可击!

时间冲淡一切,冲不走我们的机警与聪敏——因为我们“气虚静”,我们能直面无尽的艰难困厄,我们也能对面谐谑。


image.png

文作者肖菁(后排中)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