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回忆
发布者:吴新涛院士 阅读次数: 3268 2011/12/06 14:03:00

                                吴新涛                                         

我是1952年秋季考取泉州一中高中部,1955年7月毕业。那时的一中是泉州的郊区,是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很清静,很适合读书的。老君岩离一中不远。当时老君岩是农村放牛的地方,对比今日老君岩的繁华,也许当时的“老君”更为道法自然,安然自得。当时的一中给大家的印象是学生多数家境贫寒,但读书挺努力的。我们所读的高中年段分为四个班,我是分在第二班,由于年龄较小(13岁),个子较矮,所以分在前排就坐。班主任金珍君老师给大家很深的印象。她教书很敬业,我们很爱听她的课。我还担任化学科的科代表,时常她在课堂提问时,有些同学未能答对,就会让我回答。由于对化学课学习较认真,往往能答上来,得到老师的赞赏,自己就更认真读化学课了。金珍君老师在化学领域对我的启蒙教育,和我学化学直接相关,由于对化学有兴趣,后来我考取厦大化学系,并在本科毕业后到福州大学担任化学化工助教,二年后考取卢嘉锡教授指导的物理化学研究生,从此就一辈子从事化学研究了。

我们在一中读书时,潘聪谋老师任校长并担任政治课教师。我们对这位曾参加地下党的老师是很崇敬的。但当时我毕竟还在少年时代,喜欢看童话,曾在政治课时偷看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童话书时,被潘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了我所看的书籍。当时心里很害怕还不了图书馆的书,不料潘校长下课时,教育我以后别在上课时再看课外书了,就把书还给我。至今我还非常感谢他对我犯的错误给予指正和宽容。后来我听说潘老师退休后从事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深感他当之无愧,是一位懂得教育下一代的好校长。

当时的一中,体育教研组做了一个冲浪木,我很爱玩,学会在冲浪木上平衡运动。这个运动对于我不怕晕车晕船等是很有帮助的。有一、二个学期,我们一些石狮到一中读书的同学组织每天早上在体育场跑步,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记得学校每年春假组织远足(春游),我们去清源山的弥陀岩游玩,山青水秀,同学情谊,至今难忘。

由于当时一中在潘校长领导下有一批很有水平的文理学科的老师,有几位后来调到省教育学院任教,一些老师成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或劳动模范,老师们对我们的敦敦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使我们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较好的进展。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祝母校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吴新涛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吴新涛,男,1939年4月生于福建石狮。就读于石狮石光中学。著名的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科协主席、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主要简历

1956年泉州第一中学高中毕业                                                               

image.png

1960年 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 ;

1966年  福州大学化学系化工系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3-1985年 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学习;

1999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农工党福建省委会主委;

2002年 当选为福建省科协主席;

2003年 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2007年 连选连任福建省科协主席。 

人生经历

吴新涛从小聪颖好学,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读四年级时,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当上张乾二老师讲授的物质结构课程的辅导员。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任物理化学助教。1962年,吴新涛考取卢嘉锡教授的研究生,攻读物理化学,学制四年。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得到卢教授的赏识。在老一辈科学家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的熏陶下,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  

吴新涛的事业并不都是一帆风须,原先4年的研究生学制因“文化大革命”而拉成6年,至1968年才算毕业。此时学历升格了,人却降档被分配到漳平潘洛铁矿,先后当矿工和仓管员等。科研事业虽然被迫中断,但他善于在逆境中积蓄知识,通过担任矿山进口汽车配件的英文翻译及担任一年矿山中学英语教师,保持着较高的英语水平。  

1973年,在卢嘉锡院士的关照下,他从潘洛铁矿调到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为抢回失去的时间,他加倍努力工作。1975年,他参加天花粉蛋白研究,并和吴锵金同志被派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天花粉单晶的培养试验。有关实验方案由吴新涛设计,他们仅用三个月就探索出培养我国天花粉蛋白单晶的平衡透析法,受到同行的赞赏。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天花粉蛋白的晶体培养和晶胞基本参数的测定”(协作)、“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头发的X射线分析”(协作)、“生物固氮酶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模型”等3个研究项目,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和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5年以来,吴新涛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被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60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单独引用160多次。11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12个国家的同行60多次来索取他的论文。他作为主要参加者,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1项。1996年他作为第一创作人员合作完成的《铜、银异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项奖励的评语为“在分子设计思想及实验合成方法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他受美方资助,到弗吉尼亚大学艾美里罗教授的研究室从事原子簇研究。1984年由卢嘉锡院士推荐,得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主持的CEEC基金会资助,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从事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回国后,他努力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原子簇研究。1992年,美国艾美里罗教授邀请他赴美讲学。讲学回国后,艾美里罗教授还用传真对他赴美讲学深表感谢,认为对他们研究工作很有启发。1995年杨振宁教授赴中国大陆、香港访问讲学,在福州时会见吴新涛,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深表赞赏。  

在承担科研工作的同时,吴新涛与卢绍芳合作翻译了美国纽纳姆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此外,他还多年讲授硕士生的结构化学课程。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受到同行的赞赏,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吴新涛除担任副所长的行政工作外,还兼任一些社会工作。1992年当选为第十一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积极参政、议政。但是,他把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本职的科研工作方面。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任务,一直活跃在科研工作第一线。 

吴新涛的结构化学研究特色之一,是不断探索新的结构类型。迄今为止,他的研究组已开拓了20多种崭新的结构类型。他撰写的《铜(银)异金属含硫簇合物研究的新进展》被收录在19 96年美国化学会出版的《过渡金属硫化学:生物与工业的意义》一书第17章,在该书前言中,主编评价为该书撰写论文的作者是环太平洋和欧洲的过渡金属硫化学的前沿研究者。他与他的博士生在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发表的论文,被英国的《化学与工业》杂志作为19 96年最顶尖的无机化学论文之一加以介绍。同年,他作为特邀作者为美国《原子簇科学》杂志的过渡金属含硫及硫醇簇合物专刊撰稿,该杂志主编在前言中指出“本期特别邀请的投稿者是这一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 

吴新涛的结构化学研究另一特色,是化学直观性强,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概括出结构化学规律,并进行简明的理论解释。他把卢嘉锡院士提出的类立方烷原子簇化合物的元件组装设想发展为过渡金属硫桥簇合物的分子设计,主要是总结出过渡金属硫桥簇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关系规律,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有关系表,并经实验反复验证,不仅使卢院士的设想变为现实,而且在应用范围方面,从类立方烷构型扩大到范围广泛的过渡金属硫桥原子簇领域。  

他的结构化学研究的第三个特色,是把结构化学与过渡金属原子簇的合成化学密切结合起来,系统地合成系列联硫钼钨化合物。其中《含联氨的钼钨化合物》一文在1992年国际核心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发表,审稿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导下合成的一种双网兜对口偶联的新簇合物是目前在构型上最接近固氮酶活性中心的一种结构,也于1992年发表在同一核心期刊。此外,还系统研究了钨银硫体系的构型互变规律以及自组装规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吴新涛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平日言语不多,人们常见他头低低地走路,有人开玩笑说他总想在路上“捡到钱”,实际上他是习惯于边走路边思考;他对“行成于思”境界的执着追求可谓达到痴迷状态,而成思于“行”(行路)使他得到的顿悟,那是金钱买不来的。是的,他治学与创新的独特经验就是“痴迷出灵感”。  

作为博士生导师,吴新涛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治学心得传授给学生,鼓励他们要多做实验、勤于思考,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达到创新的境界。他牢记着恩师卢嘉锡院士的教诲:“当老师的,如果培养不出超过自己的学生,那就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他培养和指导的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屡屡获奖。吴新涛本人也因培养青年人才成绩显著,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学成果   

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2010年2月26日,福建省政府签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吴新涛院士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奖励80万元。

image.png

贡献奖项

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院士荣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吴新涛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福建省科协主席、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化学学部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及省农工党主委等。吴新涛从事科研与教学近半个世纪,荣获了国家级奖项五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奖项七项(其中一等奖四项),中科院优秀导师等;主编了两本英文专著;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240多篇SCI论文,论文被他人引用2100多次;  

在结构化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总结出过渡金属硫桥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关系规律,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新兴无机组装化学的结构化学基础。已出版英文著作《无机组装化学》(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的以无机组装化学命名的书籍。  第二,在纳米材料领域,对超分子配位聚合物开展系统前沿研究。应邀为第一部国际权威性的纳米科技大全撰写专章,在纳米科学领域走在国际前沿。  

第三,在高核稀土—过渡金属—氨基酸簇合物的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系列团簇的0维、一维、二维、三维的控制组装和结构调控,出版了英文著作《无机系统中的控制组装与调控》(2009年,欧洲Springer出版社)。  

荣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