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泓
山西大学 文学院新闻学
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
榕树,在闽南特别多且茂盛,是常绿树。它的树干横断直径约有五六尺,寿命常有几百年,可以说是闽南的树王。无论是在街边道旁、学校机关,还是在公园小区的院里,你都能看见榕树的身影。炎炎盛夏里,家乡最清凉的地方莫过于那浓绿苍郁的榕树荫了。现在想来,在我奋斗了三年的母校,泉州一中的校园里也栽有许多茂盛的参天榕树。在那独具现代风韵的校门旁,就默默地挺立着两棵年逾百岁、长满故事的参天古榕……
高中时,博学好古的历史老师常喜欢在授课前串讲上一段地方志。时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记得那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桥段。“话说在明朝,泉州可谓是文教昌隆,东南形胜……就在咱一中校门口的那两株大榕树旁,就有一块形似花苞的石头。坊间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梅石开,状元来’。说来也巧,传说就是在明朝成化年间,这块梅花石突然裂做五瓣,形状恰就像梅花,再过没过多久,咱泉州城里果真来了一位状元,名叫罗伦……”我们兴奋地巴望着老师期待着下文,可惜历史老师却峰回路转果断地切入了课堂正题。“同学们,且听下回分解吧”。就是这样,在后来的后来,关于故乡泉州的掌故和经典,被我们在课堂上一次次“下回分解”。
其实,就是这位叫罗伦的状元,创办了一中的前身“梅石书院”。罗伦是江西人,自号“一峰”人们都尊称他为“一峰先生”。明成化时,他中了一甲进士第一名,被皇帝授予了翰林修撰。可惜他生性纯孝不善官场钻营,被贬到了泉州,担任市舶司副提举。在泉州时他热心文教,营建了“梅石书院”就在那“梅石”旁的大榕树下聚徒讲学,在他离开了泉州后,百姓们为了纪念状元罗一峰,在他讲学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母校,泉州一中的现址建造 “一峰书院”。
我常驻足于大榕树下,望着参天的古榕出神。看,就在那夏日里,就在那婆娑葱绿的榕树下,垂髫小儿、书生秀才、老者村妇纷纷聚拢在榕树下。状元罗伦,袍衫宽袖地盘坐在树荫里,手不释卷,娓娓道来……
高中时,我们常因为这则关于“状元郎”的传说而自豪不已,都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状元”为一中争光。也正是因为这则传说,一中的教学楼才被分别被命名为“梅石”和“一峰”。从高一到高三,我所在的班级从“梅石”的二楼搬到“一峰”的一层,高三时,我们最终来到了“一峰”的顶楼。站在一峰楼上,母校风景、清源山麓尽收眼底,真是一览众山小。
我所在的十四班是文科实验班,和所有的文科班一样,我们自然也是“女众男寡,阴气十足”,但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我们班仍诞生了我们这十八个才气纵横,颇具文胆的男生。正是我们的不懈努力,才得以书写了“一中文学史上的创举”。
还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现代诗歌单元”,正是那一次的启蒙为我们开启了领略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的机会,我们痴迷地爱上了诗歌。我们十八个人中有人喜欢七绝、有人钟爱辞赋,像我之流则是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于是乎,我们就在一声唱和之中,取义“天下一品”的含义,轰轰烈烈地在班级里建立起了属于我们十四班男生的“一品诗社”。
美其名曰诗社,其实不过一册蓝色的活页笔记本,但这着实创造了“一中文学史”上的“小高峰”。我们这帮子喜欢诗歌的男生们,情发所致,因事提笔,将自己平日的诗歌作品,抄录在本子上,男生们之间相互传阅、品评。可别小看了我们这“一品诗社”,诗歌不仅格律严谨,更加易趣盎然。后来,甚至还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我们就将离开一中的时候还有学弟学妹们来把我们的诗集“请”了过去,说是希望继续延续我们关于诗歌的梦想,把“一品诗社”发扬光大。此时想起,情不自禁。
十八人中,数林蔚、康达、林攀擅长花间词,常常是远眺明月便信手拈来:
临江仙
邓康达
寂寞兰台空锁,烛影残照高楼。
夜阑清酒淡如愁。
落花垂人意,孤鸟下汀洲。
记得彩云初会,晚梅厢月含羞。
离别时候泪幽幽。
当时明月夜,一踏广寒秋。
减字木兰花
林蔚
楼台初见,春思几许扣人弦。
窗外幽冥,眼色相钩无限情。
蝶舞飞秋,笑盈漫脸两含羞。
对景难排,往事只堪独徘徊。
汉宫春
林攀
梦如白驹,过隙奈何急,归至何端?残花落木无情,离枝断魂,簌簌如泪,痴痴携流赴黄泉。流水不懂花落事,哪能同病相怜。
长夜幽深深,难寻星斗泛,彻夜难眠。闭眼难别今朝,徘徊不前。恨尽晨曦,破尽杯中黄粱梦,待到日出云聚时,往昔古伎重演。
而我和鹏飞、焕灿的现代诗也各有千秋,抒发着我们年少而不安的心灵。我的一首现代诗《幼鹰》也被诗社的同学们视为励志的佳作:一颗炙热、泵动的心/一双冷峻锋利、闪电一般迅速的眼睛/假使时间允许 它的一生将不会虚度/经过奇异的练习 啸叫 俯冲/赐予猎物精确得令人咋舌的命运/
我那时急于表达自己的内心,这并非那种风花雪月的感觉,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复杂。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老师经常鼓励我,作为一名数学上的“后进生”老师总会循循善诱地教导我,我还记得他当初的话:“练习,不断地练习就像幼雏一样,努力通过练习来逐渐掌握飞的技能。数学,也是这样的”。我一直在琢磨关于幼雏的意象,我真的希望通过像幼鹰一样的努力练习来改变自己,取得好的成绩。
就是在校门口的大榕树下,我第一次看到看到了幼雏,我出神地观察过很久很久。我至今仍清晰地记着那老榕树的模样,数根粗壮的树干以钉地如柱的气根撑起一大片枝叶茂盛的树冠,苍翠的树叶层层叠叠宛如一把大无比的伞。在伞的遮蔽下,一两巢普通的鸟儿安营扎寨于榕树的树冠下,刚出生的幼雏叽叽咋咋地在巢穴里争食。我是个心思细腻的人,站在树下我不止一次远远探看着巢穴,探看幼雏学飞、争食。幼雏的成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我知道就在这一中的校门前,就在这参天古榕的树冠上,孕育着和我一样年轻幼雏。
高中时,我的语文成绩就不错,一直都是语文科代表。一路走来,真的受到了语文老师格外的关心与教导,正是老师的引导才让我渐渐张开了向往文学的翅膀,拥有了一颗渴望用文字表达自己,传递责任的心。我一直非常喜欢上语文课,因为那全然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我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技”层面的答题模式,而是在通过老师的引导,去欣赏和感悟字里行间的关乎人生、关乎世界的“道”。也正是因为老师的带领,我才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学院,选择了能将文字付诸于社会责任,实现像邵飘萍一样“铁肩道义,妙手文章”的新闻学。
如今早已坐在大学课堂上的我,还曾不止一次地回忆起高中课上的老师唾沫横飞的场景。他们是一群最卓越的演说者,最具才华的教育家,凭着良心、秉着知识,还原着美轮美奂的诗歌意境,勾画着纵横交错的几何图形,介绍着实用多元的英文表达,谈论着风云变幻政治哲学,讲解着天南海北的地理知识,传授古往今来的历史掌故。前人的智慧在他们的言语中被一一分解,渗入我们的血液。正是通过他们,我方才对执着和崇高有了真切的认识,方才对于真挚和善良有了切身的感受。
直到我真正像一只幼雏一样离开母校高大的榕树飞往北方时,直到我真正独自一人离开闽南在他乡求学时,直到我真正成为一名见习记者在报社、电视台的老师们的带领下踏上“新闻之路”,奔走在工矿社区之间去记录社会时,直到我的论文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有机会参加全国大赛到上海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参加答辩时,直到我的课题真正成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开始耕耘和付出时,直到我精心营构的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发表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已经从一只幼雏慢慢地长大成熟起来。
虽然,我身在北国见不到榕树,但我仍然怀念母校泉州一中校门口的那棵参天的古榕树。他是一中精神的象征,他气须飘拂,枝干挺拔,就和我的母校泉州一中一样岁月沧桑又年轻异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两棵参天的古榕,就像一个历史的老人,站在那里,以树的模样站在那里,细心地观看着泉州一中这片园子里的点点滴滴,守护着梅石路旁走过的一代代师生,然后缓缓地长满属于一中,属于一中人的故事。从300多年前的明朝开始,听着那“梅石开,状元来”民间传说,庇护袍衫宽袖、讲学兴教的罗状元,瞩目过我们每日的上学放学,见证过我们“一品诗社”的诗荣风雨,以及老师们三尺讲台上的汗水淋漓……
此刻我闭上了双眼,回忆起五年前的那个夏日黄昏,我推着红色单车离开泉州一中。那天的夕阳特别美,校门口的参天古榕郁郁葱葱,在叶间洒下的点点夕阳金色得耀亮你的眼,那长满故事的古老榕树在光影斑驳中显得辉煌无比,但是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和我母校----我的泉州一中连在一起。
蔡楚泓
二〇一一年立冬
于山右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