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雪红梅踏浪来 惊涛骇浪夺硕果 ——给母校初三年段全体师生的一封信
发布者:校友处 阅读次数: 4298 2017/09/14 10:51:00

前言:

时值泉州第一中学(原晋江县中)7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收到一份来自90届高三6班全班同学为母校筹集的11700元捐赠。伴随捐赠的,还有一封给母校师生热情洋溢的信件。这种心系一中、热爱一中,愿为母校的美好明天献出力量的拳拳之心,彰显了我校校友浓厚的梅石情结,不仅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也将引导、激发更多校友及爱心人士关注泉州一中、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e7005903a1c66a624055ca66e6865f1.jpg

泉州一中90届高三(6)班毕业合影

寒雪红梅踏浪来

惊涛骇浪夺硕果

——给母校初三年段全体师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学弟学妹以及敬爱的老师:

我们来了。从东西塔下,从崇武古城、从黄浦江畔……我们班集体怀着二十七年前拼搏的回忆来了!九0届文科,我们无论是大专上线人数,还是单科状元的人数,都全面超越了号称“文科无敌手”的兄弟校。我们感恩母校,感恩培育我们的园丁,我们班打响了超越兄弟校的第一枪,英姿飒爽地站立出泉州市文科状元(外语类)!

我们来了。因为我们听见了母校弟妹们的朗朗书声,我们看见了园丁们辛勤的汗水,还有那行政楼的灯光,校友们的呼唤……

我们来了。我们带着几十颗跳动的心,带着必胜的信念,也带着一点小小的心意,就像当年准备淮海战役的千千万万的小推车,来到梅峰,来到前线,为明年的中考决战助威来了;为母校的再度辉煌,奉献绵力。

七十五周年校庆,呼唤梅园学子常回家看看,那依然有“红专楼”灵魂的初中部新楼拔地而起,如花的梅石依然坚强,我们可以向泉州的父老兄弟宣告:梅峰健儿没有泄气,我们依旧热血沸腾,一届届学子正在惊涛骇浪中拼搏。我们,九0届高三(六)班全体师生,也来了,向母校报到!

七十五周年校庆,我们从“学府”步向“东海”,具备国际现代化标准的大楼更把我们引向了母校美好的明天,它将梅峰的传承注入了数字元素,黑板变成了电子屏幕,指点梅石春秋,描绘“一峰”蓝图。母校,我们要高声地告诉您,明年初三中考决战有学子们的神圣职责,于是我们来了,我们助威来了!

我们奔跑而来,却即将惜别而去,三步一回头,梅峰啊,我亲爱的母校,那依稀仍在的“红专楼”,那棵火红火红的凤凰树,让我们神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预感,母校的再度辉煌不是不可为,我们一定要辉煌,我们一定能辉煌!

明年今日,当我们再次跨入校门,定会有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答案。

最后,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话:

今日长缨在手,指日缚住蛟龙。

泉州一中九0届高三6班全体同学

                                                                                                                                                                                                    2017822

校庆有感

75周年校庆将至,曾经的辉煌,我们不会忘却;曾经的无奈众所周知。但是,已见与可见的辉煌,就像那如花的梅石坚实的存在,而且正在园丁的辛勤浇灌下重放异彩。这仿佛是一个“梅石梦”,但我坚信“美梦成真”,而且是在不远的“将来”!

一中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敬业,我们勤奋。十年“私校风波”的冲击,难道还要让我们继续默默地承受?我们艰难地“止滑”,我们全方位地进军,那汗水和着泪水的拼搏,该请历史还我梅峰一个公道。

一中人,我可敬可爱的同志。曾记否,是谁曾经高歌“东西南北中,红旗不倒是一中”;曾记否,中考状元连连,理科高考八闽称雄。那是谁?那就是泉州一中!

今天,校庆来临之日,让我们再次举起梅峰战旗,一高唱一曲“英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在“海丝起点”,重振军威,吹响冲锋号角,在千里硝烟中去夺取更大的辉煌!

今天,梅峰有一个坚强团结的核心,有十分敬业的园丁,有勤奋学习的学子。还有那现代化的大楼,布满校园的数字:精灵。我坚信,梅石传承如同不灭的火炬。今天,我们要勇敢地承接,要在“东亚文化之都”燃起熊熊烈火,将“梅石梦”升华成古城的教育殿堂,采摘教学皇冠上的明珠!

一中人,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

——谨以此文献给泉一中75周年校庆。

                                                                                                                           梅石一老兵

                                                                           (本文系九0届高三(六)班班主任王惠民老师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