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君 | 弘一法师与昭昧国学: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无停歇的无畏施:涅槃前夕仍书写百多幅字与泉州一中学生结缘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63岁。在此之前,
“三月,回泉州,挂锡百原寺,不久移居温陵养老院停止一切活动。
八月十五日、十六日两天,在温陵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这是弘一法师最后一次讲经同时在养老院向院中老人讲《净土法要》,
八月二十三日,示微疾,但依旧写字与晋江县中(前身为昭昧国学讲习所,现泉州一中)学生结缘。
二十八日下午嘱侍侣妙莲法师到室内写遗书,
九月一日上午为黄福海居士写纪念册两本,下午四时写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四字,交与妙莲法师。
(详见李叔同(弘一法师)行谊大事年表,刊载于李叔同著:《悲欣交集 李叔同人生感悟》. 重庆出版集团,2016出版)。
另有记载“9月24,25两日(农历八月十五、十六)弘一法师给晋江县中(前身为昭昧国学讲习所,现泉州一中)学生写了百多幅字“。(丰子恺 宋云彬:弘一法师,刊载于杭州《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 文史资料精选 第8册. 1990)
晋江县中教师林英仪为弘一法师涅槃素描:永恒的刹那,永远的光芒
当时在晋江县立初级中学(现泉州一中)任教的青年才俊林英仪年仅25岁,应弘一法师侍侣妙莲法师的邀请,为大师涅槃造像。
中兴南山宗弘一律师涅槃瑞相
林英仪先生为弘一法师涅槃素描图(1942年作)
林英仪以满怀敬仰之情受重托,虔诚素描弘一法师侧卧安详离世的神态,之后又在画侧以洒脱的行书题写七绝诗:
六根何处绝尘埃,每对苍生笑几回。
莫向形骸藏故我,谁人不是业中来?
林英仪在诗的终末跋言:“壬午菊月二十八夜酒后”,盖有“英仪画印”朱文小图章一枚。这也是海内外存世唯一一幅真实记录弘一法师涅槃情形的素描图像。
弘一大师在书信中称,昭昧国学的教员大半是他的友人;弘一大师为昭昧国学留下了经典流芳的衷言——“仁者将来可以到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专研国学,最善”;弘一大师曾于一九三八年在昭昧国学开讲《佛教的源流及宗派》,一九四二年四月昭昧国学的办学阶段告一段落,弘一大师同年十月圆寂。弘一法师与泉州昭昧国学,可谓是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泉一中94级校友张洵君整理,2021年4月22日)
福建晋江人。1917年生。字少逸,别署天风海涛斋主。受业于曹秋圃、谢投八、郭应麟、林俊德、胡一川、吴茀之诸教授。曾是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美协会员,厦门书协顾问,厦门诗词学会理事,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顾问,厦门书画院副院长。1926年就学于台湾汉学书法家曹秋圃先生之“澹庐书房”,1936年肄业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艺师科,1941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曾任晋江县立初级中学(现泉州一中)教师,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剧目室编审,厦门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主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编辑,华侨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厦门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厦门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从事绘画、书法、戏剧、文学、诗词。书法长于行草、篆书,纵横奔放,古秀天真。画风吸取八大、石涛、缶庐、白石之长外,且得民间艺术之熏陶,故其作品,醇厚朴茂、丰艳稚拙,气势磅礴,在现代国画中实兼汇中西特长,而崭然别具一格。
每对苍生笑几回
怀念著名书画家林英仪先生
文/ 赖玲玲
位于市区中山北路顶端的威远楼,是泉州古城的镇境楼台及标志性建筑景观,可谓名震四方,郡人皆知。1988年重建之后,又成为泉州城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的展览场所,是名副其实的名城文化沙龙。在翘脊瓦檐下,雕梁画栋间,高悬着一方巨幅繁体匾额“威远楼 ”。黑底阴刻金字,笔划如锥划沙,笔力刚健雄秀,为行草艺术之上品,堪与威远楼的巍峨壮丽比肩,其作者便是泉籍著名书画家林英仪先生,时年,他已年逾古稀。登楼近距离观赏,三个大字节奏张驰有致,布局疏密天成,整幅作品给人以激情鼓荡的流动感,没有世俗的花俏气,不见老者的虚浮痕迹,足见林先生的底蕴和功力。他对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传统文化涵养深厚。
1985年,武汉黄鹤楼重修时面向海内外书画家征集楹联,他欣然书写楹联一对: “黄鹤喜重来一线横跨龟蛇壮,大江歌东去高天廖廊鄂楚秋”,意境、内涵、书法俱佳的对联被众多名家一致选中,并雕刻在黄鹤楼上,与故乡的“威远楼”匾额遥相笑对苍生。
而今,斯人已乘鹤西去。2007年7月25日,这位德艺双馨,执着于艺术70载的老人,含笑放下手中的画笔,在鼓浪屿安然谢世,享年90高寿。
林英仪1917年出生于晋江蚶江镇望族,1926年随同盟会会员的父亲东渡台湾,启蒙于台北著名汉学大师、书法家曹秋圃先生的“澹庐书房”,4年后举家迁回厦门,先后负笈厦门美专、福建师专艺术科,师从谢投八、胡一川诸教授研习中西绘画及木刻。先生早慧。1937年创设“海流木刻研究会”,并举办木刻、版画展览,为我省首创的进步木刻运动组织;1946年为晋江文献会举办的“晋江文献史迹展览”,创作泉州历代明贤20幅,出新于传统锈像,形真神似,被《中国美术年鉴》选载并立传,名重闽海艺苑。先生多才。1945年端午节,与泉州诗坛耆宿林骚、苏大山等及中青年诗人,发起首届诗人节,并出版特刊;建国后历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剧目编审,泉州市戏改委员会主席,创作历史剧《王昭君》及《诗人李白》等,其500多首诗词多收集于《林英仪诗抄》及《风涛集》,1976年出任厦门大学《普通话闽南方言辞典》编辑,从此移居厦门直至终年。
林英仪 菊石图
作枕仙应借,餐英道未穷
一九九九年岁在己卯夔月写意于闽海鹭门鼓浪屿之八卦楼。林英仪。
林英仪是福建省书画兼长的艺术家,艺术成就卓著,特别在立意花鸟和草隶上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海内外富有相当知名度及艺术影响。晚年还埋头探索民间艺术,通过吸取民间美术富丽丰艳的色彩和天真稚拙的造型,创作了不少野而不匪、豪情奔放、富有时代风貌的佳作。
林英仪先生在写意花鸟上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意”和“笔”二字上。意即神也。他作画不仅画形,更是画意、画气、画势、画性, 即在其形的基础上,追求神韵、气质、态势、性格,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思想,这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高度境界。《松鹰图》是他用浑厚苍劲的草书入画,巨石上屹立两只雄健昂首的苍鹰,遥视万里长空,似欲展翅高飞。一枝虬枝苍松更使苍鹰平添雄俊之美,笔墨凝练厚道,形象高度概括。《秋菊》和《佛手》以线条作为造型骨架,用笔不强调粗细变化,信手驱使,一切顺乎自然,不为物象所役,达到了“有法之极,归于无法”的纯美境界。“文如其人”,在林英仪的画中,看不到颓废、萎靡、虚浮之意;也看不到忧郁、萧条、荒寒之气。有的是古朴仓逸的气骨,典雅刚健的和美之风。
在谈到书法用笔之时,林先生曾精辟说过一句话:“吾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此最见功夫。”它追求刚中有柔,虚实并用,既苍且润,熟中带生,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为了开拓视野,年逾古稀仍采风于大西北和黄山,从而达到了“二万”的佳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上大有创新,达到很高境界,得到世人的肯定与称许。
书生一介,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潜心艺术,卧室兼书房十分狭小,连空调也没有。生前有很多人带钱慕名前来求字索画,可他总是推辞,并常自语:“我的画每张都不相同,人民币每张都是一模一样。”而对有上进心、投缘的人,他却欣然挥毫,不收一分“润笔费”。扶掖后起之秀,颇耗一番苦心,让学子们深深敬重。
据林先生的亲友回忆,林先生的高洁,或许和弘一大师结缘有关。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不二祠圆寂。时年25岁的林英仪任教的晋江中学(现泉州一中),与不二祠相邻,应弘一侍僧妙莲的邀请,林先生为弘一大师涅槃造像。此画笔触严谨,线条洗炼,成功地捕捉法师圆寂瞬间的超然神韵,作者虔诚崇仰的心境也跃然纸上。弘一大师圆寂之时, 仅有一桢相片和这幅素描存世,弥足珍贵,是林先生的传世名作。该画画面布局得当,书法题款错落有致,印章铃盖适宜,诚为一件诗书画印融于一图的完美之作。图的下侧方以洒脱的行书题一七绝:“六根何处绝尘埃?每对苍生笑几回!莫向形骸藏故我,谁人不是业中来?”诗风性灵涵远,以置身物外的超逸角度,道出“生于凡世又超然凡世”的深邃哲理,从而达到“天心月圆”的慧果。纵观林先生的一生,此诗不正是他人生追求的投影吗?
* 原文刊载于《泉州文学》2008,内容有所删节。
林英仪书画作品选
林英仪 隶书
林英仪 行书
林英仪 书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973年作
林英仪 春风露花
林英仪 篱边菊花·隶书五言联
林英仪 富贵寿考·行书七言联
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
文乔先生雅正。丙子秋日。晋安林英仪。
富贵寿考
一九九六年岁在丙子秋日写意于闽海鹭门鼓浪屿之天风海涛斋。林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