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中国文学最高荣誉“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 泉州一中杰出校友潘向黎
发布者:校友处 阅读次数: 12274 2020/12/11 10:13:03

获中国文学最高荣誉“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

泉州一中杰出校友潘向黎

 

cus2015416_6420_7238.jpg 

  

潘向黎,196610月生于福建泉州。文学博士,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全国人大代表。

19789月就读于泉州一中(一个学期),后移居上海,先后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上海社科院研究生、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曾任《上海文学》编辑、《文汇报》主任编辑、高级编辑、首席编辑、特聘首席编辑、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

出版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女上司》《中国好小说潘向黎》,专题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散文集《万念》《如一》《无用是本心》等多种。

1999年入选第二届上海文化新人。20022007年,小说连续五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中国小说排行榜。

荣获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第四届,短篇小说奖)、青年文学创作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作品集奖)、中国报人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全国性文学

作品被译成英、德、法、俄、日、韩、希腊、蒙古等语种。出版英文版小说集《WHITE MICHELIA》(《缅桂花》)及俄译随笔集《茶可道》。

 

链接:潘向黎:泉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I1NTAzMQ==&mid=204277271&idx=1&sn=b319adba430fb6ac53b1f82e722c2b37&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潘向黎:泉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图片2.png

 

潘向黎,中国城市文学代表作家,文学博士,《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女上司》和散文集《无用是本心》等多部。此外,著有关于茶文化和古诗词的专题随笔集《茶可道》和《看诗不分明》,出版后均多次登上北京、上海书店畅销排行榜。曾获第二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称号,作品获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作品集首奖)等全国性奖项。并以短篇小说《白水青菜》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韩、希腊等多个语种。

图片1.png 

泉州海丝文化历久弥新

       潘向黎1966年10月生于泉州,泉州东街南俊巷48号是她最初的家。“泉州人骨子里都有看重家乡故土‘摇篮血迹’的基因,对故乡的怀念是本能的、下意识的东西,这份深情一般人可能只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但对一个作家影响就格外深刻,因为会影响作家的写作。”潘向黎说,她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每当有人说她是上海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更正:不,我是福建人,福建泉州人。记得小时候她的父亲、著名学者潘旭澜先生在家里挂了一幅画《月是故乡明》,在远离故乡的岁月里,潘向黎就是看着这幅画长大的。“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家乡就是心中一轮永远的明月。我很喜欢泉州,这个温润、古朴、历史悠久、人情醇厚的地方。”她不止一次这样说,这样写。

 

      上个月底,中国著名作家“海上丝绸之路”采风团莅泉,潘向黎作为重要一员参加采风。她小时候曾在泉州生活过,主要的亲人都还在泉州,她还在晋光小学和泉州一中各上过一段时间的学,因此对这座古城有太多的情感。她说:“泉州的海丝文化历久弥新,就像开元寺,小时候已经来过无数次了,可是每一次来都有新的领悟。而且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变化而有更深的体会,这说明泉州的海丝文化是多层次的,你能发现几层,要看你的眼光和修为,所谓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

图片3.png

    得知自己家乡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潘向黎特别高兴,她说:“在当今的世界大背景下,重新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厚积淀是有其重大意义的。对于泉州来说,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提升了泉州的地位,也让更多人认识泉州。如果泉州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将再次焕发文化名城、商贸大港、经济重镇的夺目光彩。”

 

       潘向黎说,泉州应该更怀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全方位地进行文化重振“海上丝绸之路”。要遍请全国文艺工作者来泉州,并且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电视剧、电视片、动漫、绘画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还要争取请来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看泉州、写泉州、拍泉州。

       她认为,泉州人应该拿出更足的自信、更大的气魄来,因为——“泉州是中国的泉州,也是世界的泉州。”

图片4.png 

热爱是文学道路唯一行囊

      潘向黎的父亲潘旭澜是复旦大学名教授、全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生前曾担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对她走上文学道路影响深远。而著名散文作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志泽是她四舅,也是最早发表她作品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文学无比热爱,对泉州充满深情。

 

       在潘向黎眼里,潘旭澜先生是一个价值观单纯而感情丰富的人。“父亲对我来说身份是多重的:父亲、启蒙者、最严格的导师、最到位的欣赏者、最知心的朋友。”潘向黎说,从学龄前背诵父亲抄在纸上的“床前明月光”和“怒发冲冠”起,文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像血缘一样无法剔除。

图片5.png 

       虽然屡获全国大奖,但她保持了自己写作的“初心”:“我真的爱文学,而且自认是很纯粹的那种爱。我不用它来改变命运,用它来挣钱糊口养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喜欢文学就一定要弄成职业,就像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死乞白赖地结成夫妻、柴米油盐那样。如果可能,我愿意对文学就一直纯粹下去,与生计无关。”

 

       潘向黎说:“写作对我来说,就像树上长出叶子那么自然,接下来别人是否注意,是否欣赏,如何评判,都不是这棵树能够决定的,因此也不必更多顾及。”她的平和清淡里,有着一种经历过磨练的从容和坚韧。

 

“小说像爱情,散文像友情”

2002-2007年,潘向黎的小说连续五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中国小说排行榜,这是专家们对潘向黎擅长把握当代都市题材、以细腻精美的文字刻画都市心灵史的成就的高度肯定。她的小说,常由城市知识女性的情感问题切入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评论界认为,这样的小说既在阅读层面上吻合了当下的审美,又在价值取向上沟通了传统。

 图片6.png

       2004年,潘向黎短篇小说《白水青菜》在《作家》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后来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奖项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这成为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泉州籍作家。《白水青菜》中妻子熬的那罐汤,看上去清清淡淡,朴素平凡,其实却是经过了认真的挑选、耐心的熬炖,用一种力量把各种滋味都包纳其中,心底涌动着滔天波澜,却化作无痕,本色依然。当被问及这是否透露了创作的秘密,她回答:“好的写作确实如此,不止小说,好的艺术创作往往都如此。”

图片7.png

 

        “对我来说,小说像爱情,散文像友情。”潘向黎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当爱情招手,肯定会立即放下友情向爱情走去;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会知道老朋友的可贵,会变得二者并重。到老了大概会更看重友情——只写散文。”

 

       潘向黎认定自己是福建作家,客居在外而已。她正是如此深切地眷恋着故乡,深切地领受了海洋文化的熏染,然后,以来自刺桐古城的古道热肠,行走在中国最现代的都市上海,写作着属于她自己,也属于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因为经历,因为性情,因为家学,注定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