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华章譜伟业
发布者:吳欽岳 阅读次数: 4391 2011/12/06 08:56:40




一峰华章譜伟业     四海异彩頌青春


吴钦岳

            

我們的母校泉州一中,70華誕臨近了,最近我們部份59級同学(註一),回顧在一中的那段"崢嶸歲月",不禁心潮澎湃,百感交集.雖然我們離開母校巳半個多世紀,均年屆"古稀"了,且現巳散居國內外多個城市,但在一中的那三個春秋(不少学友甚至是六度寒暑),師生情、同学愛真是刻骨鉻心,終生難以忘懷.
當年我們只是一群來自泉州市(原晋江地區)的鯉城、晋江,南安、恵安、永春、安溪等地的熱血青少年,是同齡人中的幸運兒,有220多人,分甲乙丙丁四個班.
這一級的学生可說都有很深的時代"烙印" : 均是生于民族災難最深重的抗日戰争中,在戰亂中度過艱難的童年,建國初曾是"祖國的花朵",長在紅旗下,有過一段短暫梦似的快樂時光,在全國"向科学進軍"热潮中,保送或考入母校的 ,那時整個國家還是百廢待舉、一窮二白,物質上十分匱乏,同学們大多缺衣少食,早、晚两餐只能喝上两、三碗稀飯,中午有半斤蒸飯,配以少油,缺魚肉且數量有限的菜蔬,穿的是不合身,四季不分,單簿的服裝,赤脚上学,但同學們均十分珍惜能在母校(省重点中学)"深造"的机会,那時在鄉下能上完小的己祘是稀有的"知識分子"了, 小学進入初中要再 蕴种全國有幸上高中的"潛龙"(註二)大約只是同一学齡內 "百裡挑二", 大家都很勤奮地在"修煉",記得:每天早上六時 ,学校廣播喇叭一响,寄宿的同学从双層床上彈起,十分钟后就成群結隊地在学校的后操場跑步,作操, 鍛鍊身体.六点半后的校園处处書聲朗朗,上午有滿四節課,下午一至两節正課,其余是課外自由活動,課堂上大家都聚精會神地听課,晚上有两小時温習功課,"高一"有11门主課,科科都很新奇有趣,我們的求知慾和兴趣也十分廣泛,課余活动也是豐富多采: 好动的同学多半在球場上龙争虎斗;文娛愛好者則在花前樹下翩翩起舞,或三、五成群地在室內演奏"南音";好閱讀者則經常地在学校閱覽室裡拓闊視野,增長課外知識,那裡有30多種報刊雜誌,其中"科学画報"、"知識就是力量"、"世界知識"、"人民文学"、"詩刊"等雜誌尤廣受同学的歡迎.(註三),許多同学常在那裡流連忘返,我們的偶像是華羅庚、魯迅、牛頓、居里夫人...,可惜這樣的"好景"並不常在,此后学校有很大一部份的時光被"鳴、放和大辯論","勤工儉学"所占用,這是當時全國"反右",和"大躍進"等大背景下,"教育和生產勞动相結合","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务"的產物,从我們学生而言,大部份來自农村貧苦家庭,从小有勞 动的習慣,我們並不怕苦累,我們只能見縫插針,利用各種空閑時间自己補上失去的光陰.
好在我們還祘是幸運的,我們得益於母校有一批政策水平較高的領導: 先后几任的校長:朱彬、張辛、索茹,付校長洪恵等,大致上當時他們把關較有分寸,在大形勢下是聞风而动,但每次收得也十分利落,不会拖泥帶水,且能以点帶面,用犧牲局部,來保障全局,如當時全國正大刮"下鄉辦学风",但学校只是將我們年級在豐州小霞美搞一学期 "試点",其他年段則維持正常教学秩序.
58年下半年,全國掀起全民大炼钢铁浪潮,我們年級曾停課几個月,夜以繼日地在后操場"土法煉焦"等,還好,在臨畢业的那年,学校採取果斷措施,按同学的特質和兴趣不同,实行"理工","医农,"文科"分班授課,使廣大同学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得到"因材施教",讓大家的"潛能"充分发揮.
我們還得益于當時学校拥有一大批認真負責,質素一流的師資,老師對学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但師生關係却又融洽无間,遵師愛生成風:
副校長張順发,他常給我們上團課和講時事,內容丰富多釆,語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還記得他的一些名句: "天下烏鴉一般黑,但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這隻烏鴉是半白半黑" ;
教務主任張世珍時常警示学生: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諄諄教导我們要珍惜分秒的時光 ;
教務副主任、分校校長吳霽生曾帶我們年級在58年上半年下鄉辦农場,"半农半讀", 在那裡生活較艱苦,体力、腦力消耗大,但他能体貼學生,生活上寬松、灵活管理;教學上則嚴格保証每天上午四節正課不躭誤,下午勞动,雨天見縫插針上課,盡可能保証正常授課.

深受同学懷念的老師,都有一個特點:課堂上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竭盡所能,啓发同学的学習兴趣、引導大家好学上進和讓学生在不知不覺中受熏陶,使之潛移默化 .
如教"立几"的李梅高老師,他語言精炼、生動活潑,可將抽象的立体模型在黑板上用寥寥几筆及通俗,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同学們易於接受,易于記憶並產生濃烈的兴趣 ;

物理老師林金庸,他以校為家,常年住在物理實驗室,生活簡樸,教学嚴謹,精益求精,他講的課,條理分明,每講完一章,都會加以总結、歸納,最后会用解一些典型的範例來加深印象,他最拿手好戲是用代數的方法來解複雜的物理難題,因他所教的物理在59年高考中成績优異,其時全國有两名高考物理滿分,一中(張國棟同学)占了一名,省教育廳為嘉獎他的杰出貢献,讓他出席國庆十週年北京觀礼,當年,他是我省唯一一名得此殊榮的优秀教師,高三時他是医农班班主任,各方面也抓得很紧,甚至每位同學填高考学校的苐一、二志願,他都会根據他所掌握的各人的"实力",一一提出最佳组合建議;

教化学的許貽德是位深受同学愛戴的老師,瘦瘦弱小的身材,上起課來語言精煉有条理,無多余的話 ,也是位富有愛心的老師,我在最近一次與她电話交談中,88嵗高齡的她還能如數家珍地說起我們中的許多同学的姓名和事,盛讚能教這批"既乖又活潑天真"的学生她很滿足.

兼教語文,地理,生物,物理的几位班主任:曾佾仙、王良德、余柏林、黄雅兴(註四),還要照料所在班学生的学習和生活.在那几年"多事之秋",運动連綿不斷,要讓成班学生都要跟上,实在不易,以黃雅兴老師為例, 他教物理且兼两年丁班的班主任, 丁班的外校生、非應屆生較多,平均年齡偏大2--3歲,但在他悉心組织下,苐一学期大家同心協力奪得"校运会"冠軍,增加了班級的凝聚力,同学間關係較融洽,学習成績好的固然受到器重;运动技能突出的同学亦能廣受尊敬,全班的"德、智、体"发展較均衡,此外,他比較平易近人,且能循循善誘,班裡同学有什么疑問,也会樂于請他"指點迷津",在鄉下那学期.他不忘引導大家科学種田(種花生時,種子拌根瘤菌),他跟男生一起住在一個庙裡,師生关係更加密切,他常勉勵同学要扎实地学習,不能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曾告誡說: "在政治上不能有野心;但在科学上一定要有  '野心' ",鼓勵大家要有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壯志 ;  

好老師當中還有教平面几何的黄繩濤,他善于"引而不发"來啓发学生勇于獨立思考,引導大家將毫无头緒的几何難題,通過找出"輔助線"使之"柳暗花明" ;另一位教平面几何的楊漢宗,板書非常過硬,他可不用教具,而在黑板上信手画出標准的圓和各種几何圖形,他對几何難題的求解是精益求精,當发現同学有比他更好解法,他会十分開心,推崇备至;

學識渊博,多才多藝的物理老師陳治(他会用太陽能燒開水;設計小水电)每節課他都会提出一些有趣的物理思考題,如人造衛星的初始速度是多少?讓大家去思考,增加同学對物理的兴趣;授課語言精炼、條理分明、系统性極强的化学老師兼教務付主任金珍君; 文学功底特別好的凃元渠(語文教研組組長)、黄晞(小說"小城春秋"寫作参予者之一)和施昌泉(常在文艺雜誌投稿)老師; 和善、敬业、樂业、精于古漢語的文學老師 邱兆銓和精通英文兼教俄文的傳添福老師; 持重、認真負責的地理教研組組長王良德,他善于用各種地圖和地球儀等教具來加深同学對地理的理解; 語言傳神的历史教師陳秉樁和資深的李文立(前厦门大同中学校長) ;体育健將、愛講笑話的陳世壕,這些可敬的老師都給同学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我們59級中,有部份同学初中也來自一中,他們對許多初中的优秀老師有很深的情感 : 如多才多藝的紅領巾班班主任陳梅生,他兼教音樂、植物、动物課,他所帶的這個班有二年,成績卓著,在這两年中,全班沒有一個学生,有任何一门功課需要補考,在課余他還編導話劇讓学生演出;利用米丘林雜交遺傳學說,組织同学進行白絨雞和鵝的雜交試驗.在一中类似的課余兴趣小組還有很多,它對增強同学的学習兴趣,培植心智,增長实际动手能力,影响深远;專业造詣很高的美術老師李碩卿和音樂老師林聰穎;和氣有耐心的代數老師魏淑真;年青、活泼、兴趣廣泛的物理老師郭思明等,他們在傳授各自的"十八般武藝"方面也是不遺余力,至今仍印象深刻.

此外,我們還得益于母校還有: "尊師重道"、"嚴教勤学"、"艱苦樸素"、"团結友愛"、"包容奉献"的学风,它是母校的优良傳统,是泉州一中人无形的資產, 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造就59級同学刻苦用功、勇往直前的無價之寳.

母校 还有一大批真心關懷、愛护学生的職工,記得在鄉下勞动時,烈日當空,汗流夾背,常会突然遭到"西北雨"的襲擊而全身淋透,當我們個個像"落湯雞"似地狼狽而歸時,食堂早己准备好熱滾滾的"紅糖姜湯",讓大家及時驅寒却病.

我們59級,经过母校那三年的修炼 ,隨后均能不負眾望, 在1959年的全國统一高考中,取得空前的突破,當年福建是全國高考苐一名,泉一中其時参加高考的150多名考生中,有130多名被錄取進入各級高校,另有2人参軍直接進入軍校,一人留本校工作,錄取率有近九成;其中進入全國一类重点大学,達30多人,占两成多;進入省內外名校有50多位,占三成多; 其余省內各高等院校也有三成.  進名校也已非當年的"寥若晨星",而是"比翼齐飞",甚至"群星匯集",據不完全统計,進入科大、清華、北大合共有九人;北理工、哈工大和北師大共6人;上海交大有八位 ;上海复旦、华師大、同济各4位; 天大有7位; 厦大有14位; 福大有5人;此外還有北郵3位;北礦,北化工,中央民族学院各2位; 另外一向少有人問津的如:北钢、北(石)油、北农、北地貭、大連海运、上一医、南航等校也有人叩门而入,甚至連"國际關係学院"這樣特殊门檻的学校也有人健步跨越,這在母校建校17年來應是空前的,在當年的福建省內也十分罕見,据有關人士披露,當年的泉州一中高考成績,是與福一中及厦八中(双十中学)同列全省"三甲".

我們59級除了智育上有突出表現外,在体育上也有重大建樹,58年,李金发和肖金溪同学因射擊成績突出,曾代表泉州市参加省射击比賽,並夺得冠軍,被省体委做為优秀运动員留在省裡重點培養,對此大家都很羨慕,一時成為同学中的佳話.

少數几個沒有上大學或未能入名校的也並非成績差,許多是因為家庭出身或社会關系等影响,而未能如願,但他們並无自暴自棄,而是更加堅忍不拔,風雨無阻,倍道兼程,苏鈞澤同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未能被錄取進大學,无名師的指導和同学的砌磋,只能孤身上路,短期內先后自修了俄、英等的高校教材,終于自学成材, 多年來从事英語、俄語和世界語三種語言的教学工作 ,並達到相當水平,工作中他還繼而再自学了西班牙,德,法,日,意等多國語言,成為同学中獨掌八種外文的佼佼者,改革開放后,他曾為國家多个部门的技術引進,翻譯資料作出較大的貢献...

曾经就讀于泉一中59級的同学中,還有一批因種種客觀原因,而未能按時完成学业;或完成学业但未能繼續升学而就业者,其后在他們各自灿爛奪目的人生中,也毫无遜色、甚至大放異彩.我們深引以為傲,他們是我們這一群体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古希腊大哲学家蘇格拉底在雅典臨死刑之前,還不忘告誡人們: "沒有经過反省和檢查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著名作家楊絳最近在度過她的100週岁,同讀者分享人生体驗時說:"我覺得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貭是肯吃苦.因為艱苦孕育知慧,沒有经過艱難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親身经驗,才能变得聰明能干."

回顧、檢查我們這過去的半世纪, 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从母校学到不只是"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可貴的是从這裡領悟到"肯吃苦"、自立、自強不息的艱苦奮斗精神和憂患意識, 以此揭開了我們的人生序幕,使我們這一群人在随后的大动盪年代裡,能安然度過一段段艱難歲月,在祖國的各条戰綫上,做出較突出的貢献,在改革開放中,重現第二春,再創輝煌.

如果說一中的那三載,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畢业后的几十年是氣度恢宏的場景,我們之中有:

長年隱名埋姓,曾在大漠深处参加核試的無名英雄;有終生在崇山峻嶺的"三線"或边疆工作,而献出青春、人生、甚至子孫 (註五) 的大批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

有不畏艱辛"涉足"五大洲、四大洋走遍160多國家和地區的外貿尖兵;

有个人切身利益作出重大犧牲,献身祖國的航天事业的導彈專家;有的甚至在退休患病之年,仍默默耕耘,在新的科研領域中做出貢献;

有眷眷于學術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学者;有數十年如一日勤奮有為的大專院校教授,重點中学校長,高級教師;

有數以十計的救死扶傷的高級医生,白衣戰士; 有电台台長,雜誌主編、高級記者和作家或新聞宣傳戰綫上出類拔萃的英才;

有不同級別的官員和基層幹部,在复雜多变政治風云中,各自展露出他們的献身精神和才略;

還有不同背景下"下海经商"人士,新時勢鍛造了一批頗具才华的企业老总和总工.....等等,限于篇幅,難以盡言.

盡菅我們的后半生经歷多姿多采,但有一共同點: 都沒有碌碌无為,也无虛度年华,经歷大半世紀的風風雨雨,在默默無聞中嘗盡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咸",可謂五味齐全,我們始終无怨、无悔,我們可無愧地向撫育我們的人民說,"我們盡了心",始終是一顆赤子之心; 向造就我們的國家說:"我們盡了力",竭盡所能,為中華民族的复兴献出了我們所有心智体能; 現在我們可告慰培養過我們的泉州一中70多位的教職員工,他們給予我們真心的關愛,我們曾有緣一起,在那三年(有的是六載)中,共同譜出一曲青春的頌歌,在泉州一中的校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 

盡管我們只是一个"勇于奉献,少計得失.生活上低標準,事业上嚴要求,憂患意識很强"的群体,在百折不撓的人生中,雖說不上有驚天動地的业績,但我們的人生價值應是不言而喻的.

對母校的一系列美好的回憶,只是想借此: "為母校老師寫真,為英才校友存照." 从而再清點一下泉州一中曾经拥有的一些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殷切期盼:"后來者能加以發揚光大".

"拳拳校友赤子心 , 耿耿母校師生情",也是我們59級校友向母校70週年校庆献的一點微薄的心意!   

 

(註一)除校友韦梓楚、黄文沛、施德水、許宝昌、陳承宗、駱春萱、苏鈞澤、黃日仁、林婉卿、吳評生、杜貢生、駱玉秀、陳春生等30多人外,健在的老師:林金庸、許貽德、吳霽生、傳添福、郭思明、陳梅生等也提供不少宝貴資料,在此一一致謝.

(註二)"潛龙"指初生牛犢 ,借用"易经"乾卦中初九的潛龙勿用.

(註三)閱覧室中引人入胜的報刊雜誌還有:"大众电影", "收獲","新觀察","中國青年","旅行者","熱風","文史哲","人民画報","新体育"等...

(註四)富文采的語文老師傳佩韓兼高二(丙)班主任;高三的班主任有:林金桂(理工甲)兼体育老師,劉國宪(理工乙)兼數学老師;張克奏(丁)兼教歷史,他所分管的文科班,除两個因身体原因(近視)未能参加高考外,其余几乎全進入高一級学校.

(註五)指其后代也留在較艱苦的三綫和边疆,為建设边疆也奉献"子孫".   .

12/10/2011  吳欽岳執筆于香港

 ---------------------------------------------------------------------------------------------------------

个人簡介:吳欽岳,男,福建晋江人,1940年6月生,1959年畢业于泉州一中,1964年畢业于中國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攷入中國科学院研究生院,師从氣家学家顧震潮,(文革中斷)1968年秋研究生肆业,同年到福建福清漁溪軍墾农場鍛煉,1970年初分配到三明钢铁厂先后當工人、技術員,1978年春移居香港,1987年秋創辦壯咸公司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