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高中74届校友王建设开设“闽南方言的特色与传承讲座”
发布者:校友处 阅读次数: 9099 2020/10/31 12:56:06

泉州一中杰出校友王建设开设“闽南方言的特色与传承”讲座


传承闽语古色古香,彰显华夏多元一体。10月28日下午,原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福建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王建设,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以“闽南方言的特色与传承”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蒋晓光主持,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本次讲座。



微信图片_20201031131203.jpg

图:蒋晓光院长主持讲座


讲座围绕着闽南方言的形成过程、语言特色、发展现状与未来传承四个方面展开。

讲座伊始,王建设教授别出心裁地以闽南话与苏州话并列“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第三为引子,讲述闽南方言的形成。他谈到,闽南方言是北方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因逃避战乱、灾荒等原因多次向南迁徙进入闽南地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他还补充说,闽南方言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仍存在争议,但基本上公认为上古末期南北朝,闽南方言就初见端倪。

微信截图_20201031132156.png

  图:王建设老师


王建设教授从历史古老悠久和内部差异小两方面出发,为大家讲解了闽南方言的一些特点。首先,保存有较多古音是闽南语的一大特色。王教授分别用唐音和泉音,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李白的《送友人》,让听讲者从两者发音上细微而近似于无的差别中,寻找到切实的感受。他还通过华侨大学校名的闽南语口语读法及书面读法,向我们展示了闽南语中存在的大量文白异读现象和声简韵繁声调多的语言特色。


22.png

图: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此外,王教授还以《世说新语》作为代表,从词汇、语法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闽南语古语的丰厚积淀,并介绍了其多以“中心语+修饰语”的结构为主等的语法特点。这些特点,都足以体现闽南语的悠久历史。他还表示,闽南语内部差异较小,这有利于其成为海峡两岸沟通的“文化桥梁”。

随后,王教授从闽南语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思想误区有待破除等角度,向我们说明了闽南方言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他言辞恳切地表明,方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不该漠视其文化意义,不能够因为要推广普通话而消灭闽南语,也不能为了保护闽南语,人为地把普通话和闽南语对立起来。

33.png


图:讲座全景


王建设教授还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闽南文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在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上,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提倡“一元(普通话)为主,多元(各地方言)为辅,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王教授也阐发了自己的希冀:“相信在社会各界的重视与配合之下,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定会迎来全新局面。”


44.png

图:王建设老师与同学们互动



华夏文化的纷呈展示,离不开各地方言文化的强力支撑。保护和传承闽南语的古色古香,正是在守护千年以来永葆活力的华夏文明。同学们也应该关注自己家乡的方言文化,做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为促进各地区方言文化共同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文/华侨大学文学院团委)


校友简介:王建设,泉州一中高中1974届校友,男,福建省泉州人,1954年出生,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7月卸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泉州方言研究会理事长,泉州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