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与希望之外
发布者:叶金娣 阅读次数: 2069 2021/12/20 13:16:39

绝望与希望之外

内容推荐

  鲁迅《野草》创作于1924—1926年,是极富象征主义色彩的散文诗集,呈现了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之后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求索的心境。而书中透露的鲁迅的生命哲学,如“反抗绝望”,“韧性战斗”等,则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重要原点,被鲁迅研究者一再咀嚼和阐述。钱理群先生曾说:“幸而有这一部《野草》,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对真实地揭示鲁迅个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了鲁迅个人的真实生命状态和真实话语的存在。”

孙歌是著名的日本思想史研究者。她不仅把竹内好、沟口雄三等日本学者以自己的理解引进到国内,而且也在日本学界重新激活了这些思想者。她对鲁迅的理解不同于国内的鲁研界依赖长期的学科积累和思想共识,而是借助竹内好的《鲁迅》和沟口雄三的李卓吾研究,把鲁迅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赤手空拳”地进入鲁迅作品,因此她的解读有着独特的思想脉络和理解深度,对国内的鲁迅和《野草》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这是孙歌四次全面细读23篇《野草》作品的讲稿结集,共12万字。每一讲有主题,有细读的《野草》篇目,如第一讲《鲁迅的时代课题》,其实是处理鲁迅与传统的关系。孙歌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因此要重新定义“传统”的内涵,重新理解“中间物”的概念。孙歌把“求真”作为鲁迅对待传统的核心态度,它也是李卓吾思想的重要特质,在这一点上,鲁迅与李卓吾心心相通,他们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正统的异端”。

  第二讲《无地中的死火》,细读鲁迅的《雪》《风筝》《立论》《影的告别》《死火》《题辞》,处理鲁迅的孤独、在明暗之间的突围和选择。死火、无地彷徨等是这一章要处理的重要意象和思想。第三讲《在无物之阵中战斗》,细读的文章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死后》《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墓碣文》,处理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和在无可选择中坚守。第四讲《绝望与希望之外》,细读《好的故事》《秋夜》《希望》《复仇》《复仇(其二)》《过客》,处理鲁迅内在生命的黑暗与飞扬,所谓“绝望与希望之外”,既反抗传统,又质疑现代,鲁迅以一种自觉的“中间物”状态体味着生命的绝望与黑暗,同时又勇往直前,像一个战士一样时刻准备举起投枪。

书稿是讲课实录,与学生一起逐一细读《野草》各篇,并加以分析阐释,因此可读性很强,对中学生、大学生和普通读者是很好的引导入门。

内容简介

  一般认为,《野草》是能透见作者“灵魂的真与深”、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独特的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外”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包括《题辞》在内的24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反抗绝望”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作者简介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三联书店,2018)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索取号:I210/114

财产号: 206062678    206062687

馆藏方位:泉州一中梅石图书馆东海三楼文学艺术书库